2016年08月01日 第421期
首頁│ 研發成果│ 學術交流│ 交流園地│ 雲聲文苑│ 專題報導│ 競賽成果
 
  圓點  俞慧芸主任的尋找快樂的人生觀
      校園記者:方濟龍(科法所碩二)
       
      俞慧芸教授目前任職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兼任教卓中心的主任,所領導的教學卓越中心團隊,榮獲104學年度第2學期行政單位滿意度第一名。其個人和善、風趣的特質,廣受本校師生的推崇。俞老師教授「企業倫理」科目多年,曾於2011年獲得管科會與信義文化基金會合辦之「第7屆企業倫理教學優良教師」的殊榮。俞老師自國立中山大學企管所博士班畢業後,原先是研讀科技管理的她,因緣際會下參加信義文化基金會的「企業倫理種子師資培訓計畫」進而步上教職一途,並幸運地於民國84年開始於本校企管系任教,今天雲聲校刊很榮幸地邀請到俞老師暢談她尋找快樂的人生觀。
       
     
雲科教卓中心俞慧芸主任。
       
      一、個人專業背景:企業倫理
     
      何謂「企業倫理」?俞慧芸老師解釋企業倫理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企業本身,對外的社會形象與責任,研究要如何發揮該企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另外一個則是針對企業的內部組織,裡面的員工各司其職發揮所長,讓企業能夠永續的經營下去,便是這門學科所要探討的精神價值。在實務的運作上,主要是透過教育訓練的形式,去教育員工甚至主管,來知悉什麼是正確的企業倫理規範守則。
     
      好比女性在職場上容易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有些公司的內規要求女性員工懷孕之後必須要辭職等陋規,因此企業倫理就利用哲學思考去探討、審視這些規矩是否正確?是否合時宜?對學生而言,不管未來是在就業、擔任企業中的各種要職或是自己經營公司,越了解企業倫理的真諦,就能夠越了解自己的價值,因此了解自己也是在本門學科中很重要的一環。俞老師直言在這些年的教學過程中,她觀察到學生素質改變最大的地方就越來越崇尚個人特色。
     
      俞慧芸老師認為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讓個人所得到訊息越來越分歧化,例如A同學喜歡籃球,因此就讓自己浸淫在籃球的世界裡,對美國職業籃球NBA的知識知無不曉;或是像B同學喜歡打毛線,就會去蒐集跟編織相關的知識或技藝,甚至更講究者會去鑽研服飾材料,因此主動學習是新一輩的學子最大的優點與特色。不過俞老師認為大家的多元特質越來越明顯,相對而言溝通卻變成大家彼此之間的障礙,為此她提醒大家應讓彼此的觀念能更為互通,以免產生誤會。
     
     
俞主任與第四屆創新圓夢計畫工作人員合影。
       
      二、成功者的特質
     
      俞慧芸老師談到世俗的眼光對於學生的期待,就是把書讀好,找到好工作,從此人生完滿。然而她觀察到西方對於教育卻持有不同的看法,如同前述尊重個人化特質,甚至利用該特質進而創業,便是美國矽谷成功的秘訣之一。她談到一個名詞:「必然的偶然」,俞老師解釋:偶然與必然看似衝突,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卻是缺一不可。
     
      她用前述熱愛打籃球的A學生作為例子,注意到這名學生除了努力充實自己對籃球的知識與技術,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努力不懈的心。「這個學生很好玩,除了喜愛打籃球外,也想嘗試著創業,但很特別的是他的創業靈感就是將品格帶入籃球場上,藉由訓練學生用『品格』打球,來陶冶他們人生價值觀。」因此他開始帶領附近的國中生,從打球不罵髒話做起培養好的品格,後來這一批孩子上了高中之後便很感謝他們教練的栽培。
     
      當美國某知名球星來台灣參訪的時候,這個學生還不停的打電話去電視台詢問,是不是能夠為他的學生安排一場訪問,結果誠意感動天,該球星也願意跟孩子們見面。彷彿驗證了巴西著名作家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在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名言:「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When you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
     
      俞慧芸老師說教卓中心前一陣子邀請過自身是罕見疾病患者的女作家來演講。當初她只希望能完成高中學業,開始研究該病狀。進了大學後開始學習發表文章,反而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代表,每當教育部有需要談論該議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個作家。結果她不只解決了自身的問題,甚至還解決別人的問題。「你為了瞭解這個領域,自然而然接觸了該領域的相關人士,自然就有了必然的偶然。同時我還稱讚她在講座上的自信,展現了快樂的秘密。」
       
      三、快樂的秘密;
       
      俞老師對於快樂的定義就是「我越來越不會生氣,情緒也越來越平穩。」她觀察到很多人位高權重,賺錢賺很多,可是看起來就是愁容滿面,一點感受不到開心的樣子。她認為我們的教育會壓抑感情的表達,要是當我們的情緒出了狀況,向別人求助卻常得到被潑冷水,因此更加惡性循環。有趣的是,她在課堂上曾請同學寫出什麼事情會讓自己困擾,得到的答案多半是選擇上的需求,例如要不要去日本玩啊?要不要買車子啊?要不要買鞋子啊?所以她得出一個結論:「所謂的困惑、所謂的痛苦其實來自抉擇本身。」
       
      俞慧芸老師用自身來做說明,她曾經在碩士班畢業的那一年面臨到人生重大的轉捩點:從中山大學碩士班畢業之後,大學時代的老師要求她回去當助教,同時她又考上他校的博士班,而中山的老師則希望俞老師留下來當講師,意味著她有兩個教職跟一個讀博士班的機會。當時的她極度的迷惘,不知道怎麼做出選擇,深怕一失足千古恨,導致她從六月畢業後煩惱到九月開學前,一直無法做出決定。
     
      她轉而求助父親的意見,俞爸爸就跟她說:「你何其幸運,擁有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的機會,你一下有了三個。」後來俞慧芸老師就有感而發:「其實做什麼決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趕快做決定。」因此她覺得自己很幸運,趕快脫離選擇的困境,而後來的際遇也給她很多的收穫。同時也激發俞老師的反思:在課堂上可以教給學生很多的專業方法與工具,但是當他們在真正做決定的時候,是否能保持在這麼好的狀態做決定?要維持理性的狀態做出決定才是真正的關鍵。
     
     
俞主任與教學卓越中心同仁參與春節聯誼會。
       
      四、結論
       
      有一部電影叫做「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該片描述英國一位心理醫師赫特,因為有感生活一層不變,即便自己身處高社會經濟地位,卻燃不起內心的熱情,因此他決定休息一年去世界各找尋什麼叫做快樂。在中國他找到物質上的快樂;在西藏他找到快樂的真諦;在非洲他找到快樂的價值;最後在美國他找到快樂的理由。電影最後給出一個結論:「快樂其實是在追尋過程的副產品。」意旨你不應該倒因為果,盲目地追求快樂而捨棄追尋的過程,而是應該先追尋你喜歡的事情再從中獲得快樂。
       
      電影的最後,西藏的喇嘛還打電話提醒赫特:「每個人都有快樂的義務。」從這一次的訪談中,我從俞慧芸老師的經驗分享中,學習到一個人應該如何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實踐自己的夢想,不管是學生籃球教練還是罕見疾病的女作家,他們用行動去展現自己的生命力。此外也從俞老師的觀察與個人經驗,得知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選擇是否正確,而是趕快做出選擇,唯有如此才能從選擇中的迷惘掙脫出來,感謝她的指點迷津。
      下一篇:鐵國山抗日風雲120年
       
  按鈕 發  行 人:侯春看
  按鈕 主任委員:方國定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楊智傑
  按鈕 編       輯:雲聲編輯委員會   按鈕 執行編輯:蔡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