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01日 第418期
首頁│ 悼念 創校校長張文雄博士│ 最新消息│ 學術交流│ 諮輔專欄│ 藝術中心畫題│ 雲聲文苑│ 專題報導│ 圖書館訊息│ 競賽成果│
 
  圓點  創新圓夢計畫銅獎得獎作品——腳踏車借用平台「BIKE U」
       
      2016 年雲林科技大學創新圓夢計畫電子商務及科技應用類銅獎,由數位媒體設計系三年級的王簾婷、陳妙姿、張婉瑜、楊惠中以及林晏儀同學奪下。他們的得獎作品,手機應用程式「BIKE U」係因應雲科校園問題所誕生,期盼解決校內腳踏車使用上之情況。在這個看似簡單易上手的應用程式裡頭,有怎樣的細節與創作過程呢?
       
     
BIKE U 軟體首頁
       
      雲科大校地廣,且校園鄰近附近商店街,這讓沒有動力交通工具的大學生,將便宜易取得的腳踏車,視為最佳交通工具。同學畢業了或者添購新交通工具後,便將原本的「老伙伴」丟棄一旁,任其自生自滅。龍潭路乃至校園角落那些長草的荒廢腳踏車,它們不是裝置藝術的固定班底,而是被遺忘的大學回憶。
     
     
     
     
BIKE U使用畫面
     
      『我們覺得一堆腳踏車丟在那邊很浪費,但明明有其他人需要用啊。』被問及選定題目的契機,林同學這麼說道,並表示最初在選擇主題時便希望能夠解決雲科校園周遭的事件,最後鎖定腳踏車這個議題。
     
      舊生畢業,新生報到,新生們為了通行問題需要一輛腳踏車。校園內永遠存在腳踏車的供給與需求,「BIKE U」設法做到的是,提供一個讓這兩者互通有無的平台。
     
      「BIKE U」主要以無償的租借為主,使用者限定為雲科大學生,可用學籍資料進行註冊,程式中能夠與他使用者進行即時通訊聯繫,也有以租借情況進行評價的系統,方便讓使用者瞭解用戶資訊。當糾紛發生時,設有檢舉按鈕,屆時將由公正有力的第三方——教官室介入協調。有關學生資料,為即時瞭解使用者畢業、肄業或者半路失蹤的情形,並防止有心人士以此接觸本校同學,「BIKE U」也將與學校行政中心連動,即時更新用戶資料。
       
      雖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然而並非人人皆有這種閒情逸致以無償的方式幫助他人,更別說這種將私人財產無償出借予他人的行為了。問到:『這是一個無償的平台,但現在熱心的人不多了,那要怎麼吸引更多人加入?』,林同學倒是答得頗負興味:『喔,我們是想說利用腳踏車來串連大學生活,希望藉由租借腳踏車來帶動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言下之意,「BIKE U」不僅僅是一個腳踏車出借平台,未來可能也是一種交友平台?出借人與借用人就在商談過程中擦出另類的花火,或許能讓平時八竿子打不著、風馬牛不相及的人文學院與理工學院的同學成為朋友也不一定。
       
     

儘管「BIKE U」擁有完美的概念與整合,讓人意外的是,這只是參賽組員在學期中某堂課的課堂作業而已。

       
      由最初的構想激盪到概念成形,他們甚至還向學生們做了兩百多筆有關腳踏車使用習慣的問卷,歸納出使用者類型,而後再從各種不同類型中找不同系級的同學來專訪。此外,五位組員每人每星期觀察二十筆雲科學生在校園附近的腳踏車使用情況,再以這些資料,經由過濾與統計,最後激發出腳踏車租借的主題,才製作出此應用程式。
       
     
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三年級的王簾婷、陳妙姿、張婉瑜、楊惠中以 及林晏儀同學
       
      被問到課堂作業之於大部分的學生,頂多只是虛應故事而已,為何他們能付出如此多 時間與精力在這僅僅攸關學分抑或成績的作業上頭,然而這問題卻讓這群女生露出奇怪的神情。『我們沒想過要隨便做耶,因為要做了就要做好啊,而且大家都這麼強,就覺得不能隨便下去。』
       
      最後和他們聊到創作中有無趣事時,組員說曾經目睹有中年男子騎著腳踏車路過,卻 毫無預警開始翹溝練;就在四維路全家那邊的轉角,有人明明騎著腳踏車,卻能像機車一樣超貼地轉彎;在破爛的龍潭路人行道上,不用和他人發生任何擦撞意外,就能自己摔車摔得悽慘落魄......等等。看來區區靠人力驅動的腳踏車也能發生這麼多趣事,讓人真想親眼目睹。
       
      「BIKE U」 目前仍是一個創作構想,更多細節尚在籌劃當中,例如將來可能與腳踏車維修廠商或特約商店合作,於程式中發放維修優惠券給使用者...等,未來也期盼能有外界的協力與資助,好讓這個應用程式真正上架於 APP Store 中。
     
     
  按鈕 發  行 人:侯春看
  按鈕 主任委員:方國定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楊智傑
  按鈕 編       輯:雲聲編輯委員會   按鈕 執行編輯:蔡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