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1日第516期
首頁│ 產學合作│ 諮輔專欄│
 

  圓點  看身心科就會有病?扭轉對身心科的負向想法
      【雲林科技大學 諮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 陳雅婷】
     
      因著環境的轉變,以及精神醫學的發展,加上國內開始著重心理健康,這些意識與知識抬頭後,似乎讓兒童與青少年階段就有不少到身心科掛號與“確診”的病例,這也讓家長相當憂心與不知所措,為了讓家長可以更了解這方面的資訊,就來好好談談這個青春「威脅」。
     
      其實在青少年階段很常見的且容易到身心科就診的,最鮮明的就是先從睡眠發現有狀況,或是情緒持續的低落,才會進到身心科。而大學階段因為開始走向獨立,有不少人在主權回到自身後,反倒出現不適現象,因為離家、因為自己得面對各層面的困境與問題,或是經濟與工作的壓力等,要煩惱的事件複雜性又增加了,心理狀態與適應力如果跟不上所面對的壓力事件,加上沒有適時引導與抒發,很容易就壓抑累積,而形成長期的情緒問題, 依我的實務工作常見的狀況,最常聽見學生或家長的擔心是:我(或孩子)的狀況需要到看精神科嗎?在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區辨一下什麼情況需要與不需要就醫。
     
      一、 需就醫的狀況:
      1. 有自殘行為
      2. 有自殺的意念與行動
      3. 睡眠狀況無法靠任何方式改善而影響到學習與生活
      4. 沒有活力與動力,缺乏興趣與樂趣感
      5. 該階段能發展的事情卻無法面對與適應(考試、與人接觸、上學、外出等)且影響到社會適應與人際相處
      6. 長期的情緒低落,負向情緒多於正向情緒,時常莫名哭泣或暴怒,長達半年
     
      以上的狀況是明顯可觀察與發現的,也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身邊的人如果夠關心,是可以發現異狀的,而所謂的就醫,可以到身心科診所或精神科診所、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或身心門診就診,就像是感冒到醫療院所看醫生一樣的概念,但仍有不少人對看精神科抱有偏見與誤解,這會讓症狀不斷惡化,錯過了介入的黃金期。實務上最常聽的是怕藥物成癮,或是吃了精神科的藥是否腦子就會真的有問題等等,其實到這些門診就診,醫生會先了解你自覺的身心狀況,並開始蒐集生活史、學習史與重大事件,做完善的評估,而初步也會針對生理上立即性的需要開立藥物,藥物劑量不會太多,因為每個人的藥物感受力不同,是需要評估服用後的狀況,再考量是否要調整,例如:失眠或是情緒起伏大,會有藥物可以幫上忙,讓生理狀態先緩解,才能好好處理心理困擾,因此別對藥物產生負向觀感,先想想如果各位感冒很嚴重,引發頭痛流鼻水,肯定影響工作與情緒,透過藥物先緩解頭痛的不舒服,先止住鼻水,才能好好處理正事,這樣想就可以陪孩子一起就醫,跟著一起了解狀況。
     
      不過,也有醫生不見得一開始就會開立藥物,反倒先以問診為主,這個階段就可以好好說說自己的狀況與變化,以及你自身的期待,或是對於藥物、療程的疑慮,另外,也可以提出想要進行心理治療或諮商,也會是個很好的介入方式,如果真的需要服用藥物,其實藥物是幫忙生理面向,治療或諮商則是幫助心理面向,兩管齊下效果更佳,會更快恢復到你過往的美好樣態。
     
      二、 不需就醫的狀況:
      1. 情緒時常低落或暴怒,但多數時間可以完成該做的事
      2. 仍可維持在正常的就學,作息是穩定的
      3. 有重大的事件發生,但身邊的支持與陪伴夠多
     
      大學要面對的狀況與壓力會很多,情緒起伏也是大的,時而爆炸、時而陰鬱,這些都是每個人會有的情況,只要沒有嚴重影響該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也沒有危機事件與高風險狀況,基本上,有關係的扶持或是專業的協助都可以度過難關,而這些議題都會在學校就被導師、同學或是輔導老師第一時間介入而順利度過,只要你願意面對自己的狀態,勇於求助,問題就不會累積那麼長久,也比較能速效解決喔!
     
  按鈕 發  行 人:楊能舒
  按鈕 主任委員:李傳房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吳博凱
  按鈕 聯繫我們:aax@yuntech.edu.tw   按鈕 執行編輯:蔡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