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 第446期
首頁│ 研發成果│ 學術交流│ 諮輔專欄│ 雲聲文苑│ 專題報導│ 競賽成果│
 
  圓點  張文山老師與土庫製造工廠
     

      校園記者:本校創設系生劉 真
     
      低資本高成效,偏鄉的設計工坊—土庫基地
     
      雲科大張文山老師執行智慧農推場域計畫時,意識到團隊需要一個落地到鄉鎮的基地。第一年老師找到位於林內到竹山一棟日治時代就有的建築,但最終因產權問題和成本問題打退堂鼓。接著老師來到土庫鎮,找到了土庫庄役場與中山堂。這邊原是隸屬鎮公所的活動中心,到後來閒置在一旁當倉庫。張文山老師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土庫庄役場地理位置又恰好在雲林正中央,於是二話不說,老師向鎮公所的主任秘書提出團隊的計畫。最後經過主秘大方同意後,老師下定決心改造土庫基地,又稱土庫製造工廠。
     
      智慧農推計畫並未撥出場域經費,加上土庫基地水電、網路費,讓張文山老師改造計畫雪上加霜。為了支撐此計畫,老師利用自身其他產學合作的計畫經費結餘來做基地改裝。在設備建置上,也盡可能地開源節流,例如訓練中心的桌子原是當地圖書館的舊閱覽桌,增加透明膠墊、修飾後桌子便煥然一新;櫃子也是舊的,經過拉皮、翻新後才移至基地使用。另外工坊裡的機具,如雷射切割機、鋸床等則歸屬在智慧農推設備費,這些大家都可使用。
     
      張文山老師表示,在非常拮据的狀況下,做出成效如雲科創意工坊這樣優質的環境,對老師而言原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最終卻做到了,這也是老師教書之外非常榮耀的一項成就。土庫基地對鄉鎮很有幫助,許多課程、活動及展覽都在基地舉辦,老師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他校資源或計畫讓土庫基地蓬勃發展。
     
     
(圖片來源:土庫智造工場FB)
     
      Y&y相互配合結構,學生有更多學習機會
     
      張文山老師提到他們將年輕人(younger)分成兩群:就學中(校內)年輕人是小寫「y」,已畢業(校外)的年輕人是大寫「Y」,而結合這兩群年輕人的Y&y 相互配合結構是他們希望培養的。因此在計畫第二年,他們成立土庫製造工廠這個內外Y&y 交流的環境。每年聯盟都會舉辦Y&y 設計工作坊。例如今年8月底的工作坊主題「菜市場未來的設計想像」。每年藉由不同議題,讓這兩群Y和y可以結合,共同創造具未來性及可行性的設計。
     
      智慧農推的設計來源大多是課堂上學生的設計,另一個是老師Lab的成員,有大學生和研究生。設計過程中,往往是研究生帶著大學生進行研究。但老師表示主力還是大學生,畢竟大學生在校時間較研究生久,而且大學生面對職場較陌生,需要更多學習、刺激和經驗。
     
     
(張文山老師與土庫工作坊 圖片來源:土庫智造工場FB)
     
      業主參與過程,設計更符合消費者需求
     
      就智慧農推而言,課程中會融入業者的參與。例如林內烏塗的種芋頭業者,當地人參與CIS製作過程,並提出符合現場狀況的不同看法,藉由雙方腦力激盪與意見交流,最後成功推廣當地的芋頭。智慧農推就是業界直接提出問題,師生釐清問題、找出癥結點,接著做出正確的設計。
     
      業界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很抽象的,例如一間自行車租借店提供自行車小旅行服務,但業主表示明明服務周到卻生意冷清,經過師生分析後,發現問題可能是資訊傳遞不流通,或行銷推廣方式錯誤。由此可見設計並非主要導向,而是市場導向、消費者導向。所謂的消費者需求,或者說遊客需求、服務設計便是如此。
     
      張文山老師表示學校課程大多沒有讓學生跨入業界,但事實上業界有許多複雜問題是沒有在課程中考慮的,包含商業行為、產銷行為等。若是業者首先提出需求,設計與當地狀態相符合,業主也同時參與設計的過程,整個設計就是參與式設計。除此之外,由業界直接命題的好處是,讓學生了解業界出題是多元的,同學必須結合不同專業才能共同解決問題。若是從業界角度來看,學校老師應該與不同領域老師媒合,共同命題,學生也不會只有單一專業領域。
     
      生產過剩的芒果,加值成為芒果烏龍茶
     
      張文山老師現在規劃中的體驗為生產過剩農產品的轉換,符合今年的主題「NG醜蔬果發展設計」,預計明年3月推行此最新的體驗。老師的想法是將生產過剩的農產品轉換為喝起來像啤酒、但沒有酒精的氣泡飲料;瓶罐標籤及包裝皆透過團隊來設計。除此之外,生產過剩的農產品也能製作成面膜,或把生產過剩的水果轉換為水果茶包和水果乾。舉例來說,生產過剩、過熟或賣相差的芒果,仍然可以做成芒果乾。此外還能繼續加值,將烏龍茶包設計成中間有一個袋口,可以把芒果乾放入,芒果乾再加上茶包就變成芒果烏龍茶了。
     
      工作坊活動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工作坊所開設的課程與活動,依其所屬地區中心有不同的形式及分群,例如農業數位行銷、場域脈絡分析。每一群都有不同工作坊;不只是一天活動,有的工作坊是兩天一夜,甚至更長時間。張文山老師提到,在土庫工作坊舉辦活動遇過夜時,會安排學生住在土庫三星級的雲林商旅。
     
      工作坊活動類似設計營,其中會有簡報跟報告。另外也有為期一天的體驗參訪和觀摩。體驗參訪通常會帶學生至當地親身體驗,例如下部落;觀摩就不僅僅是在雲林,而是師生至全台各個聯盟學校觀摩,形成一個觀摩會。
     
      除此之外還有期末成果展,這是所有夥伴學校、包括中心學校各課程的成果展出。成果展主要以農業文創、農業產銷、農業休閒為軸心,但課程內容仍因學校而異,十分多元。舉例來說,張文山老師曾經展出桌遊,其中一個「大吃貨」講述台灣在地特色小吃,另外還有淺談台灣民間故事、傳統婚姻及地方黑社會的故事。學生將其設計為桌遊,並於期末成果展時展出。
     
     
     
     
(學生設計的桌遊 圖片來源:2015 Smart Living 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近年推行「智慧生活整合型人才培育計畫」,其中子計畫為在台灣各鄉鎮創辦具有特色之人才培育中心。雲科大藉此機會成功申請到為期四年的聯盟中心,到今年底滿三年,夥伴學校包括台南大學、彰師大及明道大學……等。雲科大智慧農推負責人主要有三人:李傳房教務長為計畫主持人,張文山老師負責場域活動,盧麗淑老師則負責行政與課程。
     
      智慧農推計畫目的為培育T型人才。舉例來說,設計和農業結合,「T」的縱向是設計,橫向則是農業。推動T型人才培育方式為各校皆推出整合型課程、活動與工作坊等,提出年度計畫之後,由中心學校整合送至教育部。
     
     
(圖片來源:智慧農推整合創新聯盟FB)
     
      最後對整個計畫而言,最盛大的莫過於成果驗收。成果驗收借用台北花博的場地,各種不同活動同時進行,競賽、展覽、主題演講,甚至還有類似TED的18分鐘個人短講,整場活動轟轟烈烈地進行,為期兩天一夜。
     
     
     
  按鈕 發  行 人:楊能舒
  按鈕 主任委員:李傳房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楊智傑
  按鈕 編       輯:雲聲編輯委員會   按鈕 執行編輯:蔡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