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5日 第431期
首頁│ 學術交流│ 交流園地│ 諮輔專欄│ 專題報導│ 競賽成果│
 
  圓點  不被恐懼綁架~認識恐慌症
      【本文作者為諮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 詹寓婷心理師】
     

      在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競爭日漸激烈的社會中,現代人的生存壓力與日遽增;若壓力能獲得適當的調解,或可促進個體的成就表現,但若壓力所產生的焦慮已超出負荷,使得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機能過度亢進,則易罹患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而其中恐慌症(Panic Disorder)即是焦慮疾患之一。患者不僅產生許多困擾的身體症狀,心理上也將伴隨極大的恐懼與慌亂,對疾病發作做過度誇大的解釋,產生災難化的預期,並可能導致未來再度發作的惡性循環;而患者也因極度的焦慮及突來的恐慌發作,對其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及社交互動等影響深遠。
     
      恐慌症是焦慮疾患中的一種,其終生盛行率約在1.5-3.5%間,一年期盛行 率介於1-2%間(孔繁鍾,1997)。患者常伴隨有身體及認知症狀,而其首要症狀,是由於引起週期性未預期的恐慌發作,患者擔心後續恐慌發作的侵襲,或是擔憂將來恐慌發作後所產生的結果,因此對恐慌發作產生無力感。在DSM-IV(1994)中,恐慌症疾患的診斷準則有伴隨或無伴隨懼曠症,個體必須經驗到反覆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且有下列三項其中之一:1持續擔心下一次的發病。2.持續擔心該次恐慌發作所帶來的傷害。3.明顯為了該次恐慌發作而改變生活。而這些症狀不是藥物或其它生理因素造成,也無法用其它疾病做更好的解釋(王貞力,2009)。而恐慌發作則被定義為在一段特定時間(一個月)內有強烈害怕或不適感受,突然發生以下症狀中四項或四項以上:心悸或心跳加速、出汗、發抖或顫慄,呼吸困難窒息感、哽塞感、胸痛或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或昏沉感、失去現實感及失去自我感、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害怕即將死去、感覺異常及冷顫或熱潮紅等十三項症狀。恐慌發作常是突如其來且迅速的(十分鐘以內),而症狀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不同個體間發作頻率變異性也大(僅有一次發作或發作數次)(引自黃嘉慧,2002)。
       
      目前對恐慌症的治療主要使用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兩種方法。國內普遍使用Alprazolam﹙Xanax﹚、Propranolol﹙Inderal﹚、Fluoxetine﹙Prozac﹚、Sertraline﹙Zoloft﹚等藥物(藍淑娟,2010)。藥物可改變恐慌易發作的體質及預期性的焦慮,而結合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之多重模式治療(Multimodel treatment),對大多數恐慌患者而言,是較為恰當的選擇(Sanderson and Welzler,1995)。在認知-行為的治療模式中,恐慌發作被認為是對特定的身體知覺做過度災難化的不當解釋所導致,病患常把這些身體知覺視為比實際情境更加危險,因而產生預期性焦慮,並常以逃離現場的方式來避免身體及心理症狀的發作(黃嘉慧,2002)。認知行為的治療做法是教導患者了解有關「恐慌症」的資訊,認清注意力與記憶偏差,去除對症狀的誤解,再教給放鬆訓練、呼吸訓練、改變想法等方式,協助患者控制身體的症狀,以度過每個恐慌發作的時期(藍淑娟,2010)。國外的文獻亦指出,近來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案中,通常包含以下幾個主要成分:1.教導恐慌症的相關衛教資訊2.內在身體感覺及真實情境的漸進式暴露3.認知的再建構4.焦慮管理技巧。
       
      除了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外,患者本身面對恐慌發作時,亦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幫助自己緩和恐慌焦慮:1.大部分恐慌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儘量運用呼吸放鬆法來控制呼吸,緩和症狀、減緩焦慮及轉移注意力,並儘量坐下來靠著休息,減輕身體的負擔。2.若在開車時恐慌發作,則將車子停靠路邊,或專注於前面車輛的車牌上。而若是在上班時恐慌發作,則緊抓椅子把手以協助建立安全感及放鬆。3.制止負面想法、減少非理性及誇大的預期,提醒自己:恐慌發作「不會使人停止呼吸」、「不會使人心臟病發」、「不會使人失控」、「不會使人發瘋」、「不會使人死掉」。4.告訴自己正面訊息:「很快就會沒事」、「很快就會放鬆」或「我沒有危險」、「我是安全的」。5.如果還是不能放鬆,情況許可時,可以服用藥物。此外,面對家中有恐慌症患者時,家屬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了解患者的需要和痛苦,不責備、不催促,讓患者按照自己的步調康復,避免讓患者受驚嚇、避免給患者過度的壓力負荷。2.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適當地鼓勵患者,看見他們的進步。假如患者努力走出家門後卻半途而廢,仍能看見他們的努力,稱讚其走出去就是進步。3.患者恐慌發作的時候,不要跟著緊張恐慌,試著穩住自己的情緒,以便更能夠穩定地協助患者。4.不要只是對病人說:「放輕鬆點,冷靜點,勇敢點,振作點,不要緊張焦慮,別軟弱!」,而能給予患者更多同理心的回應、安撫以及予心理支持5.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避免犧牲自己的生活,且不要累積憤怒和不滿於心中。適度地渲洩情緒,且注意自己的照護壓力調適(整理改編自藍淑娟,2010)。
       
      綜上所述,患有恐慌症之患者在發病期間,承受著極度的焦慮與恐懼,其內心的煎熬及痛苦可想而知。若患者本身能學習面對恐慌發作時之自助技巧,調整災難化的認知想法,並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對其病情將較有助益。若再加上家屬能給予妥善的照護、提供穩定的支持環境,則較能減輕恐慌症患者所承受的傷害與痛楚。
       
      【參考資料】
      Sanderson W.C. & Wetzler S., Panic disorder-Clinical, biological, and Treatment Aspects. In G.M. Asnis & H.M. Praag (Eds),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Panic Disorder (pp314-335).New York:Wiley.
      王貞力(2009)。恐慌症患者療癒過程之敘說研究-團體心理治療與森田理論之運用。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繁鍾、孔繁錦(1997):DSM-Ⅳ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
      黃嘉慧(2002)。恐慌症患者之認知行為治療-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之評估。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淑娟(2010)。康健雜誌135期。
     
     
  按鈕 發  行 人:侯春看
  按鈕 主任委員:方國定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楊智傑
  按鈕 編       輯:雲聲編輯委員會   按鈕 執行編輯:蔡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