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1日 第430期
首頁│ 學術交流│ 交流園地│ 諮輔專欄│ 藝術中心畫題│
 
  圓點  增進理解與陪伴來談者可能方式之一隅
      諮商輔導中心 陳瑞金老師
     

      輔導學生的經驗中,難免遇到來談者惜話如金的情況,若來談者不是被強迫前來晤談的非志願案主或初期的陌生隔閡時,後續的晤談通常不是鬆解來談者的初期抗拒,或慢慢熟悉有安全感之後就能順利進行。或許源自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原生家庭或求學過程其表達的學習或機會太少、或長期封閉或隔離自我的感覺等各種因素,讓學生對自己的經驗缺乏感覺或想法、或者有感想卻不知如何表達,可知這類主動前來求助卻有苦說不出的學生並非罕見。此時如何理解這類來談者的困擾,聽出他話語中未說出的意涵,不致錯誤解讀陳述而誤解其所欲表達的重點,或者卡在說者難以表達而聽者不易理解的困境中,而能讓晤談持續進行、進而使來談者獲得裨益與紓解困擾,對晤談雙方都形成一種挑戰。化解此類挑戰的方式繁多,前提仍是訪談者要能相當程度理解來談者想傳達的內涵,以下就簡略分享透過語言為主而增進理解與陪伴來談者生活經驗的一種方式。
     
      敘事治療大師Michael White(黃孟嬌譯,2008)引用德希達(Derrida)文本解構的思想,將之應用於心理諮商。由於德希達主張,字、詞或句子的意義會隨著圍繞它的字、詞或句子而定,故其意義只能根據差異與上下文去斷定;是以White認為在治療脈絡中,來談者為了表達生命的經驗,必須從對比的經驗中發現該經驗的意義。例如想表達絕望經驗時,必須找到另一段不絕望的經驗,例如一段被定義為有希望的經驗;而想表達痛苦時,則必須找到另一段能讀到生命價值或代表珍視事物的經驗。完形諮商取向也主張任何事件能否變成形象,完全依賴個人的需求,而個人賦予形象的意義,乃依賴對所存在背景的知覺。易言之,當來談者表達他需求受挫的不滿時,其內在必然存在一種他期待的滿意狀態或標準,以對比出他因經歷不符合其需求或標準的事件,而產生挫折經驗的描述。就如同”瓶子-側臉”的右圖中,瓶子是經由背景側臉的襯托而顯現,相對而言,當看到瓶子的同時,也能映照出相互依存的背景,假如我們有這樣的理解與/或看見的話。
       
     
       
      同樣的,由於語言表達的二元對立特性,我們可以利用文化脈絡中熟悉的太極圖形為比喻,來理解來談者所陳述的語言脈絡,或有更豐富與貼近其經驗的內涵。來談者某個生命過程的整體經驗可比擬為太極的整個圓,如太極圖(一),當來談者陳述對某件事的困擾時(太極的黑色部分),訪談者就可以假設這是由來談者對應的內在需求或標準 (太極的白色部分)所映照得來的,亦即透由來談者的發展歷程所形塑的期望、需求、價值觀、信念等,對照出來談者對於所在意的現象、所處現況的不滿意與挫折。所以,雖然來談者說的是簡短的抱怨,藉由對兩者相互依存映照關係的理解,參照其背景、發展階段與諮商理論等,訪談者卻能聽出來談者存在之未說出的心聲,雖然尚未得知確切的內容,但已足以據此開展後續訪談的方向。
       
     
       
      實務上當來談者因困擾而前來求助時,其對內外在世界的感知常常過度聚焦於困擾的事件,以致主觀經驗忽略了他生活中其他實際存在的重要面向,陷於負面情緒之中,故其覺知的世界恰如其片面的觀察結果,呈現類似不完整的太極,僅及於太極的黑色部分,如太極圖(二)。而這些困擾事件之所以成為關注的焦點,主要由於社會文化與原生家庭的經歷等影響經驗訊息的選擇與解讀,主流文化的價值標準很容易成為形塑來談者生命故事的主要判準,而讓其他能展現來談者生命力量的經驗隱沒與被忽視(太極圖二,融入背景的白色部分),其所述說的生命故事會充滿許多無力感,自然容易導向負向的自我認同。
       
      若訪談者願意相信,「人是自己生命的專家」,來談者有能力協助自己減少其生活的困擾,創造其所偏好的生活。訪談者將可透由來談者的帶領,藉由問話提供其敘說的機會,探訪來談者過去生命旅程的閃亮時刻。或者引發來談者遺忘多年珍愛的人際互動記憶等獨特但卻遺落的生命片段,讓過去被主流價值認為微不足道卻對來談者重要的事件再次浮現,就如太極圖(一)右側的白色重新被看到,透由反思賦予新的意義而成為來談者內在支持的力量;又或者隨著訪談者的支持陪伴,雙方貼近來談者生命中的困頓或阻礙(太極圖左側的黑色),尋找來談者於此困頓過程中的力量與珍貴處(太極圖左側黑色中的白點),就如White所闡述的(黃孟嬌譯,2008),痛苦或許轉化為珍視事物被褻瀆的證明,而持續的憂傷或許被視爲即使面對阻力仍要維繫重要關係的代價,是以來談者藉由訪談對話歷程的體驗,而能感受其因應「獨特的問題」過程中所做的辛苦努力與難得之處,體會到這些如何展現其特殊的期望、需求、價值觀、信念,而創造出不一樣的生命故事,重新建構來談者的自我認同。
       
      最後要特別提及的是,前文所提來談者的描述所相互依存映照的內涵其實具有眾多複雜的可能性,源自訪談者經驗所映照的內涵未必能與來談者的經驗與需求雷同,故需適時詢問或確認之。再則,固然藉由前述方式或可理解與陪伴來談者,然而,訪談過程彼此的關係與互動狀態是更重要的焦點,訪談者如何選擇來談者生命故事主題?選擇過程與來談者呈現何種關係狀態?透過不同的問句、方向引導和互動,就會發展出不同的故事與關係而帶來不同的影響。舉例而言,有些學派利用重新框架(reframe)的技術,由助人者指出個案的優勢或力量;精神分析相關取向治療師以詮釋加速病人潛意識進入意識層面;敘事治療則藉由問話的經驗,尊崇來談者對其故事詮釋與創作的權利,共同建構出獨特且接近其真實經驗的故事情節,創造新的體驗與現實,以促進來談者能重新過著所喜好的生活,故來談者是否跟隨問話?問話方向與所創造的生命故事是否與其偏好與需求一致?以及雙方地位的平等性皆會是訪談過程關注之處。
     
      以太極圖形為比喻來理解來談者的經驗,是筆者當年督導諮商實習生時,為了拓展其對來談者經驗感知的範疇與深度,引用前述White的理論而於討論過程中所撞擊出來的。事後發現太極圖形其實還有更多層次、面向的觀察與詮釋的可能,由於筆者個人表達能力與文章長度的限制,加以對於提及太極的完形治療、焦點解決等諮商取向,以及易經的涉獵與理解甚少,僅能為此粗陋淺文,期能拋磚引玉,以待對此有興趣者深入研究,嘉惠未來的來談者與助人工作的新進學習者。
     
      參考文獻:
      黃孟嬌(譯)(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按鈕 發  行 人:侯春看
  按鈕 主任委員:方國定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楊智傑
  按鈕 編       輯:雲聲編輯委員會   按鈕 執行編輯:蔡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