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第415期
首頁│ 最新消息│ 研發成果│ 學術交流│ 諮輔專欄│ 專題報導│
 
  圓點   一個簡單的情緒管理方法
      【本文作者諮商輔導導師 徐佩鈴】
     
情緒管理
     
      我在進行諮商時,發現大部份個案對『情緒』避之唯恐不及,或希望學會情緒管理、以理智控制情緒。生活中,大多數人聽到情緒,聯想到的都是不舒服的負面情緒,怕被這些情緒淹沒,而想趕緊擺脫,甚至覺得有情緒就代表脆弱或意志不堅等等。其實情緒在演化上扮演重要角色,驅使我們能採取適當行動,不過當情緒過度氾濫,超出我們的掌控、或可以忍受的範圍,除了帶來痛苦,更可能衍生出適得其反的行為,所以情緒管理確實有其必要性。
     
      您試過如何管理情緒呢?不去想它就好了嗎?從大腦的運作來看,這可不一定由得你我。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分為腦幹、邊緣系統、皮質層。腦幹又稱爬蟲腦,負責維持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例如調節心跳與呼吸、控制身體各部位的能量與警醒程度等。再來是哺乳動物開始出現的邊緣系統,又稱緣腦,負責製造我們的情緒、並伴隨意義感,以協助我們評估當下處境、做出反應。接著是靈長類動物特有的新皮質層,讓我們可以形成想法和觀念,不過這個新能力有時會讓我們「想太多」。其中的前額葉皮質,是唯有人類才達到的高度演化,也正是我們所說的『良知』所在。要管理情緒,不能不使用前額葉。
     
      遇到外來的刺激,大腦首先會啟動演化上較為古老的邊緣系統,因為這條路徑的反應比較快,可以讓我們避開可能的危險。所謂的「看到黑影就開槍」,就是一例,在我們動用前額葉、有意識地判斷之前,邊緣系統已經使我們嚇出一身冷汗、做出反射動作了。但這樣的叢林法則,在現代社會中,可能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反而失去古早演化為了保護我們的效果。尤其前述的「想太多」,常讓我們不自覺產生許多情緒困擾。幸運的是,如果我們平時多加練習,熟能生巧,就有機會善用前額葉的功能,跳脫習慣性的反射動作,離開根深蒂固的反應模式。
     
      傳統上,諮商或治療裡的認知學派,就是透過找出造成不恰當反應(包括情緒和行為)的不合理想法,將之調整為合理的想法,來產生適當的反應。不過有時候、有些人覺得,這樣「說服」自己有些勉強,不見得能脫離固有的「想法-情緒-行為」循環。晚近結合東方冥想、打坐、禪修、內觀等的專注技巧,翻譯為「正念」(mindfulness),成為新興的治療學派,方法簡單,非常實用,但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派得上用場。
     
      如果您願意嘗試,可以先找個不受打擾的地方,以讓自己坐得舒服、又不至於睡著的姿勢,將手輕輕放在腹部,感覺這個接觸的部位。如果您不容易察覺身體的感受,也可以先注意此部位的呼吸起伏。重點是,持續將注意力放在手和腹部的接觸點,當注意力離開時,就輕輕將它帶回來,不須自責,畢竟念頭紛飛是大家都會有的,只要您能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經離開、甚至正在離開,就很可貴了,也代表您沒有隨著念頭而去,逐漸掌握了自己的心念。
     
      通常這樣進行一小段時間以後,您會感到身體輕鬆不少,頭腦也比較清楚。倘若您下次出現不舒服的情緒,也可以試著將注意力放在這個接觸點,不刻意要「排解情緒」。奇妙的是,當您只是專注於一點,同時覺察其它身體反應、沒有好惡批判,這些情緒自然會轉化、重新達到平衡。反而您越要控制它、越會卡住。
     
      我常將這個方法介紹給個案,和他們一同練習。在諮商室裡,個案很快感覺到平靜,然而回去不見得會自行練習,一方面是方法簡單,覺得不難,不用練、不想練,弔詭的是,煩躁時卻又靜不下心來專注,乾脆放棄。我的經驗是,只要有練就有差,哪怕每天只花三分鐘、五分鐘,都會逐漸感受到效果。假使您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參考「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丹尼爾‧席格 著,李淑珺 譯,時報出版),這本書深入淺出介紹了大腦和EQ的關聯,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和案例說明,更期待您看了這篇文章後,立刻花個一分鐘,跟著我一起練習,將您前額葉皮質的功能,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