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諮輔專欄 / 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分手的藝術  
框線
框線
 
  圓點
  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分手的藝術
     

 

      不論是日久生情或一見鍾情,當愛情過了「激情期」(愛情的「賞味期」),「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心理現象自然消退,雙方恢復理智,原本被放大的優點恢復原貌,原本刻意被忽略的缺點浮現,愛情自然走到「考驗期」。能通過考驗,愛情就修成正果,兩人攜手終身;反之,就面臨人生的另一種考驗「失戀」、「分手」。其實,能夠初戀就結成終身伴侶的人並不多,也就是說「失戀」、「分手」乃是人生常態。然而,「相戀容易分手難」,相戀畢竟是人際之間最親密的關係之ㄧ,失戀分手涉及失落的心理歷程。因此,要能夠好聚好散,往往需具有高情緒智能以及懂得分手的藝術。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分手時是主動提出者或是被告知者,兩人的心理反應迥然不同。被告知者的心理在沒有充分準備下,受到的衝擊會很大,有人的反應可能由最初的震驚、不可置信,轉成悲傷難過、或自責自艾,有人可能轉成生氣憤怒,或者這兩大類複雜情緒交替出現;之後,有人會想討價還價,期待挽回無形的感情或要回有形的物質付出等等,不一而足。最後,當發現一切的努力均徒勞無功之後,才可能願意接受事實,而開始療傷止痛。但也有少數人無法走出情傷,以激烈的手段傷害自己或傷害對方,甚至玉石俱焚!這些特例比較容易出現在將自己與對方連結太深、把自我完全依附在對方身上,或把對方當成是自己的附屬品、占有慾過強的狀況。
       
     
至於主動提出分手者,因為已有心理準備,因此較不會有心理衝擊,復原得較快;但並非完全不受影響,比較常見的是愧疚感,當然對親密關係的失落感也在所難免。正因為愧疚感或失落感,因此有時又會對分手伴侶的哀求有所回應,無形中又給予對方希望,以至更難分離。以心理學原理來看,失戀分手「長痛不如短痛」,切忌藕斷絲連,否則更強化了對方的愛戀依附感,反而更為殘酷。
       
     
然而,有沒有可能在分手之初,彼此就能以溫和的方式分手,而不至於造成彼此或單方的傷害?以心理學的研究來看,關鍵在主動提出分手者,如果能讓被動分手者也有掌控決策感 ∼ 講白一點,就是讓被動分手者不會產生自己是「被甩」的感覺,那確實可降低衝擊與傷害。如果,甚至讓被動分手者覺得自己是主動提出分手的人,那更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例如,有人故意在對方面前不斷誇大自己為對方所難以忍受的缺點,讓對方在忍無可忍之餘主動提出分手的要求。或者不斷向對方表示自己缺點太多,配不上對方等等。
       
      另外,「君子絕交,不出惡聲」這句話也絕對適用在情侶分手,千萬不要以數落對方的缺點來作為分手的理由,那絕對是在對方的傷口灑鹽,傷人也不利己!總而言之,主動提出分手者姿態擺得越低越好,盡量留給對方自尊與退路,如此才有可能做到好聚好散!(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張慈芬)
       
      下一篇:被媒體與大眾忽視的技職教育體系
       
框線
框線 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