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第611期
首頁│ 最新消息│ 交流園地│ 產學合作│ 諮輔專欄│ 單位簡訊│
 
  圓點  一直照亮別人的你,也值得被溫柔照亮
      【諮商輔導中心 曾玉鳳實習心理師】
      聽到「長女症候群」一詞會讓你想起什麼?「我很累,但我不能說。」、「如果我不扛起來,就沒有人會做了。」、「與其交給別人,不如自己做比較快。」這些聲音並非限定在家中排行長女的身上,而是時常「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卻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亮」這類特質的人。

這被視為一種「過度承擔」的表現,在心理學中,過度承擔是指一個人太容易對事情答應、太想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即使已經筋疲力盡,還是會咬牙撐下去。在台灣文化成長的我們,許多人從小被教導要「懂事、負責、不能讓別人失望」,進而容易養成「別人交代的事就一定要做好」的習慣。當這樣的信念程度越高,久了就可能變成一種過度努力、無法放鬆的生活模式。長期過度承擔的人可能會感到情緒疲勞、焦慮、憂鬱,依賴他人的認可建立自我價值。若在閱讀文章的你也有相似的經歷,不仿可以試著透過自我修復,練習平衡付出與自我照顧。

自我修復的途徑

ㄧ、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有時候傷害確實不是我們造成的,也許是原生家庭的忽略、感情關係的背叛,或社會對我們的標籤與期待,這些傷口都是真實存在。「為自己負責」不是指「都是我的錯」,而是「我有能力為自己的未來做選擇」。當我們不再把生活的主導權交給他人或環境,而是練習看見我的感受、決定與行動,都與我有關。

二、自我反思與覺察
試著問問自己:
* 這件事情在我日常生活中帶給我哪些心理、情緒或身體上的影響?
* 它如何影響我與身邊的人?
* 在這些痛苦裡,我扮演著哪些角色?
* 有哪些行為或習慣,其實已經在消耗我的能量,對我沒有幫助了?
* 我真正需要、想要、渴望的是什麼?

三、哀悼失去的童年
有時我們需要為那個沒被好好照顧的自己哀悼。允許自己去感受:失望、怨恨、憤怒、悲傷、害怕。不評價、不壓抑,只是靜靜坐在這些情緒裡,讓身體也參與這場療癒。因為當我們能回到身體、容納這些情緒時,傷口才會慢慢癒合。

四、學會讓自己滿足
過去的我們可能渴望被看見、被愛、被認可,但現在我們可以練習成為那個懂得照顧自己的大人,給自己以前沒得到的愛與肯定。其實我們需要的一切早就具備了,我們只需要鼓起勇氣,相信自己、允許它發生。

五、設立界線
回頭看看自己,思考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你的價值觀、需求、底線是什麼?界線不是拒絕別人,而是保護自己的內在不被消耗的第一步。當你開始說「不」,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空間去說「是」。

六、拿回自己的力量
我們常常耗盡心力想控制無法控制的事,卻忘了專注在自己能掌握的部分。生活中會發生各種變化,但我們始終可以選擇:我要如何回應?我要如何照顧自己?

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只是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練習跟自己說:「我也很重要,我也值得被好好對待。」

參考資料:
張慧慈(2025)。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臺北市:游擊文化。
Walters, M.(2025, May 24). What is a ‘parentified daughter’ and how can you tell if you are one? GLAMOUR.
https://www.glamourmagazine.co.uk/article/parentified-daughter

       
       
     
  按鈕 發  行 人:張傳育
  按鈕 主任委員:張祥傑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陳詩捷
  按鈕 聯繫我們:aax@yuntech.edu.tw   按鈕 執行編輯:林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