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覺得「還不夠好」?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別人稱讚你做得很好時,你的第一反應卻是:「還好啦,其實我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考試過了、報告交了、活動辦完了,但你還是沒有真的放鬆下來。你總覺得自己應該更快、更好、更強。彷彿只有達到某種標準,你才值得被喜歡、被認可,也許你不知道的是:你不必完美,才值得被喜歡。
在心理學上,這種不停追求「更好」的內在壓力,有時來自一種叫做「完美主義」的心理傾向。完美主義本身不是壞事,但當它變得過度、僵化,反而可能侵蝕你的自信、情緒與身心健康。這篇文章,想給在努力中的你一點空間,一點理解,也一點提醒:在你變得更好之前,先別忘了接住現在的自己。
一、完美主義:是動力?還是壓力?
所謂「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是指一種對自己訂下高度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並且對錯誤或不完美極度焦慮的傾向。在學生族群中,這種心理特質很常見,尤其在學業競爭與社群壓力下,許多學生會不自覺地進入「內在壓力爆表」的狀態。
完美主義通常可分為兩種:
1.功能型完美主義(adaptive perfectionism)
• 有目標導向,會激勵自己成長
• 能夠接受偶爾的不完美
• 表現壓力雖高,但情緒穩定
2.非功能型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 害怕失敗、過度自責
• 不達標就覺得「自己不好」
• 成就感短暫,焦慮感長期累積
你可能會這樣說:
「我只是對自己要求高一點而已,這樣才會進步啊。」但如果這個「要求」讓你持續失眠、情緒低落、拖延、不敢冒險、不敢出錯,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喜歡,那這就不是單純的目標感,而是過度的自我壓迫。若長期處於這樣的心理狀態,很可能導致:情緒困擾(焦慮、憂鬱、易怒、空虛感)、自我效能感下降(覺得怎樣都不夠)、人際關係壓力(怕別人失望,不敢求助)。
二、壓力不是敵人,但你需要學會和它相處
壓力本身不是壞東西,適當的壓力能讓我們專注、前進,但若長期缺乏調適,壓力就會變成慢性消耗,影響情緒與身心健康。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心理調適技巧,幫助你慢慢建立與壓力的健康關係。
1. 練習覺察自己的內在語言
你對自己說的話,會成為你對自己的態度。請試著觀察:
• 你是否常說「我怎麼那麼笨」、「這種小事都做不好」?
• 你能否練習改成「我還在學習」、「我已經盡力了」?
內在語言的轉化,是自我接納的第一步。
2. 用文字把壓力「寫」出來
當情緒糾結在心裡時,越壓越焦慮。你可以練習每天花三分鐘,寫下一句真實感受:
• 今天覺得有點卡卡的,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累,但完成了報告還是有點成就感
這不是日記,而是一種「內在整理術」,能幫助你把模糊的壓力具體化、減壓。
3. 身體移動是情緒調節的捷徑
壓力不是只有在腦袋,很多時候卡在你的身體裡。你可以試試:
• 去操場走兩圈、不戴耳機感受風聲
• 伸展你的背和肩膀三分鐘
• 把手機放下,做五次深呼吸
這些小動作,都在向你的大腦傳遞:「我們還在這裡,而且還可以選擇。」
4. 學會求助不是軟弱,而是成熟,你願意求助,代表你願意照顧自己。
當你感覺壓力太大、情緒不穩定,請記得:你不用一個人撐。
• 找信任的同學聊聊
• 到學校輔導中心預約晤談
• 使用校內心理健康資源或壓力調適講座
成為一個「不完美也沒關係」的人,你不需要用表現去證明自己的價值,也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喜歡。真正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用比較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個正在努力生活的自己。心理健康不是沒有壓力,而是當壓力來時,你有一點力量可以回應它。也許今天的你還在懷疑自己、還在為某些失敗懊悔,但請你記得:
🌱「我可以不完美,也可以被喜歡。」
🌱「我有壓力,但我願意學習照顧自己。」
🌱「我很努力,這已經很值得肯定了。」
這世界不需要一個完美的你,而是一個活著的你、真實的你、願意走下去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