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1日第588期
首頁│ 最新消息│ 研發成果│ 學術交流│ 交流園地│ 藝術中心畫題│ 競賽成果│ 諮輔專欄│ 單位簡訊│
 
  圓點  你受傷了嗎?透過「複雜性創傷」概念照見心中的傷
      【諮商輔導中心專任心理師 吳宗怡諮商心理師】
     

「我為了自己所說、所做的每件事感到懷疑、羞恥,並因此感到痛苦。」「我知道我對自己很嚴苛,但如果沒有時常督促自己,我會比現在更失敗。」「我真是個失敗者!我什麼都做不好!你一定對我很厭煩了。」「我覺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腫瘤吧?我這個月瘦了將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趕快死了算了。」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心,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成為他人眼中十分情緒化的人…。上述內在語言或狀態,是否部份讓你聯想到周遭接觸過的親友或某些人?又或者,有些可能也是我們內在曾經出現的聲音。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PTSD)是近年逐漸被推廣、定義的概念,它的發生是因為個人在難以逃脫的情況下,長期、反覆的經歷創傷性質經驗,且常與童年或生命經驗中受關係傷害(貶抑、忽視、責打辱罵、遺棄、缺乏愛)的經驗有關,如長期的校園或職場霸凌。

但它與比較常聽聞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什麼差異呢?PTSD可能導因於「單一/單純有脈絡的事件」,CPTSD則是「多面向連續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創傷,除PTSD中經驗重現、逃避相關刺激、過度警覺三大類徵狀外,又多了「自我組織困難」一類,描述當事人可能出現情緒調節困難、自我認同障礙及長期的人際關係困難。

我們先來看看以下對複雜性創傷的描繪是否讓你想到些什麼:

●情緒調節困難:
有自覺或不自覺地經歷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突然、強烈地再次感受到創傷事件中的感覺,如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憂鬱…,致使與多數人相比情緒反應過強/過弱、過長/過短。例如:別人遭遇某件事可能哭五分鐘,我卻哭了一整天。

●自我認同困難:
負面的自我價值感或對自我的不確定,常出現惡性的內在自我批判、羞恥感及自我拋棄狀態。例如:我沒有辦法向其他人一樣覺得自己是好的。

●長期的人際關係困難:
長期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可能出現退縮、社交焦慮、過度討好/強勢/逃避等狀態。例如:我感覺自己和別人有距離感,維繫關係是困難的。

無論你是否在上段文字中看見某部分的他人或自己,這篇文章想和你傳達的是:

那些發生在當事人身上的傷害與創傷,並不是他的錯,也都值得被好好對待與修復。而許多看似奇怪、惱人、出了問題或被貼上「疾病」標籤的狀態,其實也都源自於我們身心真實的傷,並且我們努力地想保護自己或防止傷害再度發生。

為什麼這個概念對我們有其重要性呢?其實,無論是成人或學生,在許多人身上都可以瞥見上述狀態,或許明顯、強烈,又或許是較為隱微、輕微或僅部分符合。然而,當痛苦被看見、理解,也帶來了療癒的可能性。倘若理解他人、自己可能發生了什麼事,不僅可以減輕我們內在的困惑、不安,同時有機會進一步為傷口即時擦藥、包紮與照顧。「情緒重現」是複雜性創傷中具特殊性且常造成困擾的身心反應,以下分享幾項管理情緒重現的可能方法:

●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情緒重現將你帶到沒有時間感的內心,但請記得你現在已遠離了過往的危險、傷害與情境。
●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你可以自由地離開讓你感到危險、有壓力的情境,也不必允許任何人錯待你。
●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破解傷痛是永恆的想法,情緒重現會過去,處境也有機會選擇、改變。
●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重回身體,溫和地提醒自己放鬆身體,並找個安全的地方放慢呼吸與步調。
●抗拒惡性內在批判聲音的誇大和災難化。
●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對緩慢的復原過程有耐心。

我們可以運用上述概念、方法協助可能受傷的自己,或是分享給正經歷困難或需要的他人。而倘若感覺到過往有些事件或身心狀態造成一定程度影響與困擾,需要或有意願尋求進一步協助,亦可以透過相關心理健康書籍或資源,更完整、細緻的給予傷口被療癒的機會。因為,那些發生在當事人身上的創傷並不是他的錯,也都值得被好好對待與修復。

參考書目:

陳思含(譯)(2023)(原著Walker, Pete):《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臺北市:柿子文化。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Eleventh Revision (ICD-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ttps://icd.who.int/browse11
黃群峰(2020年12月10日)。如何處理「多面向連續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複雜性心理創傷」(CPTSD)。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433

       
       
     
  按鈕 發  行 人:楊能舒
  按鈕 主任委員:李傳房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詹敦學
  按鈕 聯繫我們:aax@yuntech.edu.tw   按鈕 執行編輯:林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