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有想過,你們怎麼愛的嗎? |
|
|
|
【諮商輔導中心 資源教室輔導老師 林子瑜】 |
|
|
|
愛與歸屬是我們都渴望的,這包括了伴侶間的愛情、朋友間的友情或家人間的親情,我們希望能夠獲得關懷和接納,也希望向所愛之人付出,然而每個人付出和感受愛的方式多有不同,但我們卻很少思考自己和所愛之人「付出愛」和「感受到愛」的方式是什麼。當付出的愛沒有得到回應時,心裡難免受傷,甚至產生憤怒、懷疑,更糟的情況是你的「愛」在對方心裡可能不是愛,而是壓力或其他負面情緒,並不是你的本意,甚至造成彼此的衝突和心傷,時間久了心冷了,漸行漸遠卻不知道是從哪裡開始變質的。
|
|
|
|
|
|
|
|
「也許你重視儀式感,每逢重要的節日便期待來一趟特別的旅行慶祝,你希望兩人可以一起規劃行程,對方卻始終興趣缺缺,安排行程永遠是一個人的事,但你卻沒有想過,比起旅行,兩個人窩在家裡吃蛋糕看電影更讓他感到幸福。」
| |
|
|
|
|
|
|
「也許他在難過的時候什麼話都不想說,需要時間消化、需要你靜靜的陪伴,你卻認為有心事要說出來會比較舒服,覺得他不說是因為不夠信任你,還為此感到心傷;而當你情緒低落,期待對方能主動詢問以示關心,他卻認為你更需要獨自沈澱而什麼都沒問,這讓你感到相當的心寒,覺得他根本不在乎你所發生的事」相信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明明很愛對方,卻時常讓他難過;他說他很愛你,你卻感覺自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這種情形充斥於生活之中,明明相愛的兩人演變成互相傷害,兩顆心越離越遠。也許你幸運的發現這是因為兩人愛的語言不同,進而理解並接納,但若沒有發現,也可能不幸的以兩敗俱傷收尾。
|
|
|
|
|
|
|
|
愛的語言很多,你喜歡哪一種? 愛的語言主要分為以下五類:
一、語言的表達:透過文字或對話傳遞如鼓勵、讚美、肯定、承諾。
二、實際的行動:以行動取代語言表達愛,如準備一頓家人最愛的美食、細心照顧感冒的另一半。
三、贈送的禮物:將對方惦記於心上,精心觀察對方的喜好和需求並給予驚喜,例如出遊時不忘帶回他最愛的甜點。
四、相聚的時刻:彼此好好說話聊天、共進晚餐,在忙碌的生活中仍保留了專屬於彼此的時間。
五、肢體的接觸:透過牽手、親吻、擁抱表達對對方的愛、關心和在乎。
|
|
|
|
|
|
|
|
愛的表達方式百百種,你習慣噓寒問暖,他習慣靜靜陪伴,沒有誰對誰錯,也沒有哪一種比較好。愛是透過每段不同的關係慢慢感受並學習而來的,也藉由對方的行為喚起自身對於愛人的記憶,進而感受到被愛的感覺。舉例來說,你會記得另一半喜歡吃的食物,即便自己不喜歡也願意陪他去吃;當對方同樣為了讓你開心而陪你去看自己不感興趣的電影,看著在電影院睡著的他,這時你會想起、會感受到那份你內心也存在的愛,你知道對方的用心,即便他不喜歡也願意陪你一起,並且能夠為此感到幸福。 |
|
|
|
|
|
|
|
愛是經過學習和理解而來的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來自不一樣的成長脈絡,各自經驗了不同的人生,造就思維和人格特質的差異,所以明明是同一件事,卻可能有著天差地別的解讀和感受。我認為沒有可以百分之百契合的人,只有無論你是什麼模樣,都願意理解你、接納你、愛你的人,只因為你是你。也許有天病了醜了窮了,甚至犯大錯了,即便辛苦,他也願意熬著、願意陪伴你等你。
後來我才明白很重要的一件事:「你怎麼付出,就希望怎麼得到」。
我們最初的愛大多是從父母身上得到並學會的,父母透過不同的方式照顧我們,慢慢的,會誤以為那就是愛的全貌,我這樣付出、也希望這樣得到,當事情不如預期時,便陷入氣憤與沮喪。而我在長大的過程中,愛過幾個人、也被愛過幾遍,跌跌撞撞的學習愛,才知道我以為的那些,不過是表達愛的其中幾種方式。 |
|
|
|
|
|
|
|
愛與傷害是同時存在的 我們越愛一個人,就越容易從他身上得到幸福,相反的,也就越容易受傷害。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愈來愈不會輕易的進入一段關係,因為明白了愛與傷害的同時存在,怦然心動後伴隨而來的是現實生活的磨合和衝突,愛上一個人很容易,相伴一生卻很難;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帶有傷、帶有匱乏之處,彼此的脆弱不一定可以被照顧、需求不一定可以被滿足,也無法總是期待對方來滿足自己。愛人,會有辛苦和挫折,沒有任何的感情只有甜蜜沒有痛苦,當另一方的付出或反應不如預期時,我們需要學著消化內心的失落感和遺憾,甚至是處理自己以及對方突如其來的攻擊性。 |
|
|
|
|
|
|
|
練習好好說出感受和需求 當伴侶沒有滿足到內心的期待時,我們容易變成刺蝟,容易出現攻擊性,指責、冷漠、嘲諷、發怒等等,這些反應間接表達了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然而,在明白兩個人對愛的期待不同後,或許可以嘗試清楚表達需求,因為人們並不會讀心術,與其讓對方猜或等待他的頓悟,不如好好的說出來,也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傷心或衝突。而表達需求的方式重點就在於,避免情緒性話語的陳述事實、說出感受、明確提出請求,讓聽的人能夠站在客觀角度,不會立刻產生防衛機制的明白我們的感受和了解我們的需求,例如:「經過了忙碌的一天,終於有時間能和你好好說話,然而當我們一起吃飯你卻低著頭滑手機時,我會覺得不受尊重也感到很寂寞。因此,我希望吃飯的時候,你可以暫時放下手機和我好好聊天跟享用晚餐。」
而容易引發反效果的表達方式像是:「吃飯的時候你只顧著滑手機回訊息,我在跟你講話你也沒有回應,是把我當空氣嗎?」
以上兩句話想表達的其實是同一個請求,也就是希望在吃飯的時候能夠不使用手機、好好和彼此相處,但得到的回饋可能卻是大不同。 |
|
|
|
|
|
|
|
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裡 年少時期的戀愛是沉浸在賀爾蒙的陶醉裡,不懂得照顧自己和另一半的需求,除了轟轟烈烈的激情外,就是漫無目的的爭吵。
年歲漸長後慢慢明白『你給的,不一定是對方想要的;而你想要的,對方不一定能給你』,成熟的關係不是來自激情及無法兌現的承諾,而是來自有意識地表達、溝通、磨合,在過程中我們也允許彼此擁有情緒,並為自己劃下適當的情緒界線,區分哪些責任是我的、哪些責任是屬於他的,這個界線使我們避免了不屬於自己的不理智及負面情緒,使我們更有力量認識彼此的想法,以及很重要的『你們是怎麼愛、你們想怎麼被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