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第572期
首頁│ 最新消息│ 專題報導│ 競賽成果│ 諮輔專欄│ 單位簡訊│
 
  圓點  學會愛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校諮商輔導中心 吳祐政實習諮商心理師】
      忘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是誰」這個問題開始出現於腦海。
       
      最早可能是從國小寫作文題目「我的夢想」時,在腦中很直覺的想和電視上演的一樣當個超級英雄,就寫了想當警察,因為都可以抓壞人;想當科學家、演員、醫生…,沒什麼原因,就是想當。再後來便是高中的輔導課上,為了高三選填志願做準備而寫的各種人格、性向、興趣測驗,一直到出了社會,工作好一陣子,突然在某個逛街的周六夜晚,看到路邊跑步比賽的海報,愣了神,當初總喜歡和小夥伴們在放學後比賽跑步的小夥子出現在眼前,朝自己揮揮手。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好久沒有做夢了嗎?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在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到,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發展任務之一。兒童過渡到成年人的這段時間裡,我們開始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自我認定的形象(identity),如果發展不完整,便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角色混淆。可以說,尋找自己,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有些人很明確知道自己的目標,有想要前進的方向,也在往後的人生裡持續朝著特定方向邁進;但大多數人的經驗是在尋找自我的路上感到徬徨,不確定自己未來該怎麼過。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大半的時光便從指縫中溜走。
       
      在艾瑞克森的理論中,自我認同並不是只有單純經驗累積,而是在長大這段期間不斷的經驗整合。父母的教育、家庭環境、手足之間的互動、和同儕的感情等,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事、物,透過每一次經歷及不斷的嘗試,方能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當自我認同逐漸成型,對於未來規劃、交友、人生方向、想要過的生活也會相對更為清晰。要注意的是,不論是處於哪一個人生階段,我們可能都會面臨自我認同的推倒與重建,每一個時期的處境不同,我們的經驗也會跟著變動,尤其是在如此快速更迭的時代,保持心理的彈性變得異常重要。
       
      乍看之下,就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但過去的經驗如影隨形,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成熟到能夠處理各種狀況,當遇到類似過去創傷的情境,會瞬間啟動最遠始的防衛機轉,心跳加速、無法冷靜,急著想找人認同自己。直面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的生活碎片影響我們現在的樣子,卻不會決定我們是誰。只有在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後,才能更全面的接納、照見自己。可能是寫日記、嘗試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獨自一人的探險、堅持一件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的事、學習新技能、與人相愛、與人好好道別、將心中的話說出口,甚至是和人吵架等。
       
      「做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非常漫長。你不知道可以收穫什麼,也不會只是收穫這麼輕鬆寫意。這趟旅途漫長且艱辛,因為「我」(I am)是個不斷變動的概念,在擁有選擇自由的同時,也要為自身的選擇負其責任,遭遇挫折、感到無比焦慮,同時要面對社會壓力、周遭環境的步步緊逼。一旦開始了這趟旅途,一輩子都不會停止。
       
      走著走著,會在某些時刻遇見志同道合的好友、願意相信自己的夥伴,你發現自己根本一點也不怪,相反的,那是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你開始能夠慢慢接受自己一點點了。內心的枷鎖變的鬆動,有股力量從內心長出。當最一開始的問題再度浮現,你可以稍微自信地說出自己是誰,喜歡自己做的事。不受旁人非議的左右,因為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愛著這樣的自己。
       
      學會愛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
       
     
      參考資料
Gerald Corey (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修慧蘭修訂。
Irvin D. Yalom (2017)。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鄧伯宸譯。 
     
     
  按鈕 發  行 人:楊能舒
  按鈕 主任委員:李傳房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陳逸君
  按鈕 聯繫我們:aax@yuntech.edu.tw   按鈕 執行編輯:林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