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把自己愛回來 |
|
|
|
【本校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崔詠欣】 |
|
|
|
我很喜歡有人分享過Satir女士的一句話,「差異使我們彼此學習,相同使我們能夠理解」。因此,我們若能認知每個人的獨特性,就越明白其實不用比較;當我們越清楚自己是誰,展現獨有的生命力,就越不畏懼別人如何看待,越能夠和自己相處。
|
|
|
|
|
|
|
|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見覺得「不夠好的自己」,或許是因為我們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到有一個大部分人都依循的標準,使我們學會只用這個標準來檢視自己的表現,但從來也沒想過,這個標準是否適合自己?也或者,我們容易關注別人的優勢能力,是我們身上所沒有的,例如:學業成就表現、外貌才華等外顯行為和表現;卻忘記觀看,我們身上是否也有著他人沒有的?例如:體貼細膩和善良?抑或者,用全有全無的概念,用失敗的經驗過度檢討自己,讓自己陷在不符合期待的全面性挫敗感,於是自卑和自我否定感襲來,甚至有很深沉的羞愧感,就更無力招架。當我們習慣了用單一標準來對待自己,或用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來評價自我價值,使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獨特,持續餵養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它就會很深刻地內化在我們心裡而成為自我認同,難以喜歡自己。
| |
|
|
|
|
|
|
若說,人類都有著一些共通被對待的渴望,安全感、被愛、被認可、被接納、被尊重、被相信等,那麼對於自身最需要報以回應這些內在渴望不是別人,其實是自己。若我們可以理解,每個人都只是活在自己建構下的真實,生命有很多種思考方式和展現的樣貌,允許和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不同,那麼我們就會更有力量去發展屬於自己的生命版本,以及對自我的相信和喜歡。
| |
|
|
|
|
|
|
因此,要能發展穩定的自我認同,需要培養接納和喜歡自己的眼光,溫柔的對待自己:
一、我會遇到問題,但問題不等於我。接受生命有難題,但把自己和遇到的難題分開,就不會陷入全面性的無能感。
二、鬆動「應該」的單一標準。不用成敗或結果或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
三、可以內省但不檢討自己。遇到失敗或挫折,容許自己能犯錯和擁有瑕疵,可以去想想這個經驗要讓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是甚麼,不陷入過度檢討自己而減損自我價值。
四、用「立體面」的方式來觀看自己。其實,我們雖然沒有這個,但我們有這個、這個和那個!
五、培養涵容情緒的能力。知道是情緒很糟糕,但不代表我很糟糕,我知道我會挫折也難過,但沒關係,會過去的。
六、培養喜歡和欣賞自己的眼光。每一天可以問問自己,我喜歡和欣賞今天自己的甚麼?
七、感謝自己。認可自己的努力和堅持。
| |
|
|
|
|
|
|
當能把眼光從追逐別人認同肯定移回來,以及不用成敗單一標準及他人的喜好評價來定義自己;相信每一個喜歡或不喜歡的經歷,都成為我們生命成長的資源和養分,在困難中也能同時看見美麗的風景,那麼我們就更有機會被自己所認同,把自己愛回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