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親密關係照見自己 |
|
|
|
【本校諮商輔導中心實習心理師 黃煜中】 |
|
|
|
「你根本不重視我們的關係!」
「好啊!等你有空再見面吧」
「還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不然我們早就見面了。」
|
|
|
|
|
|
|
|
小華跟小雨是遠距離的情侶,他們是在家鄉的營隊認識相戀的,開學後回到各自的學校,小雨參加了許多社團,好幾次小華安排時間去找小雨,小雨都在參加系上活動,而小華只能望向在球場上打球的小雨,小華有好多的感覺湧上來,只覺得胸口好滿、好難受,只好在校園操場奔跑起來,在心底暗自決定,下次絕對不輕易來找小雨,除非你把時間完全的空下來。
| |
|
|
|
|
|
|
在諮商室中小華氣憤的口吻敘說這段歷程,他的神情卻看起來有些落寞,我問他:「你看起來好像有好多的失落跟委屈。」小華愣了一下,他說:「我大可不要過去啊,我自己也有想做的事情,為什麼我要搭著這麼久的車,甚至還沒有座位,卻被這樣對待…」我說:「其實你想告訴對方的是,你希望被多一些在乎跟重視,是嗎?」
| |
|
|
|
|
|
|
有時候受傷了、委屈了卻好難說出口。通常人們經驗到挫折、不如預期時,會出現幾種反應,如否認:遇到痛苦或不愉快的事,下意識的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壓抑:不知不覺把認為無法被他人或自己所接受的念頭、感情、記憶、或衝動壓抑到潛意識深處等等。這樣反應是有作用的,讓人們不用直接面對自己的脆弱、這些情緒起伏所帶來彆扭、不舒適的感覺,它可以使得人們立即在當下感到安全、自在一些。這樣的機制是人與生俱來的自我防衛,它幾乎不需要刻意練習,就能夠自然地發生作用,協助我們在與人相處時,即使遇到挫折,仍然可以「正常」的運作。
| |
|
|
|
|
|
|
但在面對親密對象時,若是這樣的機制仍然運用的很「熟練」的話,則可能會衍生出一種情況,若是不表現出自己的內在需求,你在乎的對象如何了解你,如何照顧到你的感受,或是做出有效的溝通呢?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 博士在他2003年出版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人類的天性是慈悲友善,樂於施予的,但由於不當的溝通方式以致於說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話語,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盧森堡博士所創的非暴力溝通四大步驟:
| |
|
|
|
|
|
|
首先是觀察(Observation),具體的說出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完全不夾帶個人偏見、價值觀與評斷。
其次是感受(Feelings),也就是當下「真正的感受」,與你的記憶及過去曾經歷的一切無關。
第三是需要(Needs),也就是弄清楚自己內心到底重視的是什麼。
第四是提出請求(Requests),這裡指的,是具體告訴對方,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
| |
|
|
|
|
|
|
這四個步驟看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自我同理是件重要的事,留意自身面對挫折時的「第一個感覺」,往往是最真實的,也是自己最需要被照顧的。特別要留意那第一個感覺就像流星一樣稍縱即逝,防衛機制就像那片沉穩的天幕,往往流星都還沒瞧清楚,那靜默的黑讓你以為剛剛的那一閃是自己的錯覺。第一個感覺包含辨認身體的感覺、情緒的感受和內在需要,無關乎對錯,它反映的是你重視、在意的價值與需求。若是你願意的話,可以藉由在親密關係中照見自我,嘗試信任對方,表現那有些脆弱、敏感卻真實的自己,建立深厚、自在的關係。透過非暴力溝通,學習善用溝通的語言,善待身邊的人,同理自己與身邊的人,溝通不是告知,更非目的,而是開啟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鑰匙。
| |
|
|
|
|
|
|
參考資料:
馬歇爾.盧森堡(2019)。《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光啟文化。
賴佩霞(2020)。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早安財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