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1日第539期
首頁│ 最新消息│ 交流園地│ 產學合作│ 諮輔專欄│ 單位簡訊│
 
  圓點  你離開之後
      【本校諮商輔導中心資源教室 林姿媛輔導老師】
     

      不管幾歲,成為「沒有媽媽的孩子」都是巨大而緩慢的傷痛,《妳離開之後:一個女兒失去母親後的生存旅程》,陪伴最終只能一個人面對的你。作者Tyler才剛上大學,摯愛的母親診斷出癌症末期,一年後就離世了。母親走後她一直與悲傷共處、在人前強顏歡笑,直到十年後才決定敞開心房,用文字和畫筆描繪出失去親人卻難以向他人傾訴的感受。
       
      「失去母親這十年,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如果我有學到什麼,那就是悲傷是混亂的。不管媒體都在老生常談些什麼,悲傷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進程。悲傷就像是坐遊樂園的飛車,隧道裡總是吵鬧、黑暗、茫然、感覺難聞和怪異的。」p170
     
      閱讀本書時,自身正經歷著情同父母親的親叔叔別世,2021年11月敬愛的叔叔無預期的離開了,知道消息的當下,充滿震驚、不捨與不可思議!腦中千百回:「怎麼會?!發生什麼事了?!」那個夜晚泣不成聲、徹夜難眠,許多回憶點點滴滴湧上心頭…;2022的新年,回阿公家,除夕夜少了一人團圓,散場時卻增添幾分想念…;當我們面對生命的逝去,或一段關係的結束,往往內心需經歷一段修復和調適的過程,而這段過程非常不容易,可能無法接受、可能歇斯底里、也可能難過痛苦,在這段失落歷程中,我們可能會經歷一連串複雜又強烈的情緒變化。
     
      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她《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曾提出「悲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理論: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此五階段無固定的順序,並非每個人都會經歷相同的悲傷歷程,很有可能你到了沮喪階段,又跳回憤怒階段,每個人都會因為他的成長背景、個人因應悲傷事件的方法或環境的變化,而經歷不同的悲傷反應。當人們面臨生命中重大變故時,如:失戀、寵物死亡、自然災難、重大意外、疾病、癌症等,均可能出現上述的悲傷失落反應。
     
      透過瞭解悲傷,覺察自己的狀態,亦可透過訴說、瀏覽舊照片、重複播放悲傷的歌、慢跑、好好哭一場、分享等方式,找尋一個宣洩的出口,有助於己身面對這個事實並走過哀悼的歷程,給予自己時間和空間,用自己的步調好好走過此歷程,哀悼關係的結束、哀悼生命的逝去。請允許自己哀傷,特別是在重大變故時,任何人都需要一段自我調適的歷程,只是當這個歷程走得太久時,或是影響生活太嚴重了,就請記得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
     
      「最難承受的問題是:妳還好嗎?」p98
「我最喜歡的對話是對方告訴我他們有多喜愛我媽咪,這種的回應起來就很簡單。」p99
     
     

在面對悲傷的家屬、朋友時,我們時常想安慰對方,但常常不知道要如何關心,《妳離開之後》一書,整理了「要與不要」,供讀者參考:

     

不要

問些關於逝者的問題,他們或許很想談談他們所愛的逝者!

不要以為能體會對方的悲傷。

如果家屬有辦法談笑,不妨也擺出笑容!

不要滔滔不絕地講自己的經驗。

跟對方說說逝者的趣聞軼事(要開心的故事喔)!

不要試圖用自己的宗教去安慰對方。

等到喧擾漸漸沉澱下來後,持續關心對方幾個月。

除非「極其相似」,不要拿你的經驗跟對方類比。

記下重要的生日或忌日,日後等週年紀念日到的時候給對方提供關心。

不要自以為你能讓對方走出傷痛。

表示你的感同身受,「我無法想像你會有多難過」比強顏歡笑好太多了!

不要葬禮結束一星期後就不再理會。

最好要帶餅乾來!

不要問對方你能幫忙做什麼(幫就對了)(不要讓他們很難過的時候還要指揮其他人)!
      其實“要”以上這些方法,都比“節哀”,來得更暖心且具同理心。
     
      時至今日,叔叔離開之後,那些未被解答的為什麼,等我們再相聚的那一刻,或許也不再執著探究艱澀深奧的人生答案,還在的遺族雖思念依舊,仍回味曾一起練肖話(台語)的時光,願正處在相同經歷的你我,逐漸走向悲而不傷的歷程,盼留下來的家人親朋好友,更珍惜見面與相處的時刻。
     
  按鈕 發  行 人:楊能舒
  按鈕 主任委員:李傳房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張祥傑
  按鈕 聯繫我們:aax@yuntech.edu.tw   按鈕 執行編輯:黃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