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第529期
首頁│ 最新消息│ 諮輔專欄│ 交流園地│ 競賽成果│
 
  圓點  疫情下的生涯反思與創造
      【本文作者為本校兼任諮商心理師 孫中肯】
     

      「失業」28天,我在鏡子前套上許久未穿的襯衫,剃除多日沒有修整的鬍子,戴上口罩,打開房門,開車前往「短片」拍攝現場……
     
      五月中,中央政府宣佈全國進入疫情三級警戒,所有大型活動一律停辦,室內禁止五人以上群聚;這也同時宣告,手邊已經敲定的演講、團體活動全面暫停或取消!一夕之間,我從「工作滿檔」變成「沒班可上」!接下來,似乎如同著名的悲傷理論陳述的一般,內在上演著複雜、多重的情緒歷程;從最初的「震驚」,不敢相信號稱防疫資優生的台灣短短幾天確診數單日破百人、看著新聞想要找出罪魁禍首飆罵的「憤怒」、望著隔週行事曆試圖「討價還價」:「可以再讓我講兩場嗎?」、「還差一點週間團體就可以順利落幕,能否硬著頭皮辦完?」、面對來電不再是邀課,而是停課通知的「沮喪」,最後無奈「接納」既定的事實:是的!我被迫暫時失業了!
     
      也許是平常的工作,讓我對於「無常」多少有準備,「沒戲唱」的窘境縱有失落,但我並未消沉太久,反而從「接納」的那刻起,我已開始感受、學習疫情帶來的生活變化,在回顧、整理的過程發現,我所採行的自我療癒步驟,同時也是因應「生涯轉折」可以自我安頓的方法,與你共享!
     
      1.順應改變:
既然無法群聚,那就好好保持「社交距離」,降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啟動「宅生活」,順應眼前的改變,重新探索跟「自己」與「家」的關係,停止向外衝,開始「往內看」;在整個社會氛圍瀰漫著到處都不能去,身旁皆是可疑人士時,避開接觸就是緩解恐慌,穩定情緒的好方法!
2.規律生活:
突然有大把時間空下來,頭幾天我的「飲食」及「睡眠」有些失序,明明是「放假」,竟感覺比平常「疲倦」;覺察以後,我決定找回熟悉的自律!中止晚睡晚起,均衡飲食,定時定量,午間小憩,找事情填補日間時段,設定「下班」時間,梳洗、放鬆,提升活力!
3.學習新知:
因為疫情,終於把買了很久,卻沒時間與動力看的「書」拿出來翻閱、收看知識型節目、報名線上課程、召開視訊會議、第一次嘗試用外送平台訂餐、補追備受討論的影集或電影…等,讓生活多點「新鮮感」,不上班的日子也可以很充實,清楚自己的生命並沒有停滯,一樣紮實地累積,這麼一想,就不認為自己在虛度光陰。
4. 找人聊天:
保持距離並不等於要「自我孤立」,這波疫情讓我深切感受到「科技」的可貴,忙碌中聚會難成的親友,防疫期間在網路上的對話、留言頻率增加了,彼此互吐苦水、自我解嘲、慰問打氣,當知道不是只有自己撐著,迎向未知的勇氣就增添不少!有天醒來,看著手機裡的訊息,我更是意會到,生死存亡之際,仍願意跟自己保持聯繫的親友,實際上都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需要被自己好好珍惜!拿起電話、打開視訊暢聊吧!
5. 開創可能:
「我只會做這件事嗎?」、「我還有什麼興趣可以開發?」、「有什麼夢想值得追逐?」、「還有哪些形式可以推展我熱愛的工作?」待業期間,我經常跑出這些問句,進而跟同行夥伴一起反思自己存有哪些社會責任?於是,我寫文章,希望藉由文字發揮一點安定人心的功能;邀請公會夥伴一同設計心衛推廣文宣;參與全國心理師大串連的公益活動…等,有趣的是,「專注」在這些無給職的事物當下,我的生存焦慮暫時消失了;知道自己在困境中依然可以發揮影響力、認識有才華的新朋友、與久違的老朋友線上重逢,有那麼一瞬間,我甚至有點「感謝疫情」,它給了我一個重整與開創的契機!
       
      差不多就在我適應了「宅生活」之後,合作多年的好搭檔打了一通電話給我:「要一起拍影片嗎?」過去,對著鏡頭說話向來不是我偏好的工作形式,我總是喜歡直接面對面地與人交流,如今,我真的學會「順應改變」,聽見自己用肯定的語氣回應:「好啊!」就這樣,我拿到人生第一筆「演出費」!影片已上架,而我回到生活裡,繼續「創造」!
     
  按鈕 發  行 人:楊能舒
  按鈕 主任委員:林尚平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張祥傑
  按鈕 聯繫我們:aax@yuntech.edu.tw   按鈕 執行編輯:黃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