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1日第526期
首頁│ 最新消息│ 產學合作│ 諮輔專欄│ 競賽成果│ 交流園地│ 學術交流│
 
  圓點  疫情考驗了自我時間管理能力,你戰勝「拖延」了嗎?
      【本文作者為本校兼任諮商心理師 葉芳伶心理師】
     

      疫情停課期間,許多人需要居家辦公,學生則需要居家線上學習,所有原定的生活方式被疫情打亂,原本工作、學習的場域突然轉換為家裡,考驗了許多人的「時間管理能力」,少了鐘聲的提醒,能規矩完成線上學習與繳交作業嗎?少了同事的相處,能如期完成工作進度與代辦事項嗎?相信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容易!家中環境干擾因素太多,如:家人間互相影響、環境過於舒適(床就在書桌旁邊)、沒有適合工作讀書的環境等等,這些可能都影響了原本生活的步調。平時就有拖延的傾向了,更何況遇上居家學習與辦公的情境,進而衍生出了「我等等有空再做」、「反正還有一點時間不急」、「好煩喔,我現在沒有心情做」等不同狀況。於是放著不動,時間很快就到了期限的前一刻,心中不斷咒罵自己不早一點開始,好不容易完成之後又下定決心告訴自己我下次一定要提早開始,但常常事與願違,下次還會再重複一樣的事情。
     
      通常拖延的人不是什麼都會拖,往往是「重要的事情」才會讓拖延出現,像是學生寫論文、交報告,或是工作企畫書、演講簡報通常在最後一刻才會產出。在面對這些看似痛苦的事情,人常有的是趨樂避苦的行為,你的「及時行樂猴」則可能控制了你的行為,它住在腦緣系統,常衝動又情緒化,相反的則是理性、自律的「前額葉皮質」,及時行樂猴則常替前額葉皮質找拖延的理由與藉口,甚至進而產生妥協的行為,例如:既然我沒有寫論文,那我就整理一下書桌,進而產生安慰自己的效益。
       
      心理學者整理了四大類生活中拖延的類型(Rozental, A., & Carlbring, P., 2014.),分別為:第一種「最後一刻才衝刺,享受刺激」、第二種「沒自信,逃避事情完成後可能面對批評」、第三種「選擇困難,難以做決定如何開始」、以及最後一種「分心時間觀念差,不放在心上」。拖延過程中可能經歷了許多焦慮、懊惱、憤怒、逃避的短暫愉悅等不同情緒等,但通常都很順利的拖延到最後一刻才「擠番茄醬式」把事情完成。因此如何面對自己的拖延,對抗及時行樂猴,找到適合的方法加以改善便很重要。
     

      每一個看似困難的事情,最困難的不是目標,而是開始行動,因此能將大任務劃分為不同小目標逐一達成,相信離完成就不遠。首先,可以設定目標,內容明確包含要做的事情、花費時間,若是達成可以犒賞一下自己,注意的是獎勵不能過頭,透過這樣的過程形成正面循環,進而完成自己的計劃。接著可以想想看過去壓底線的經驗,為了繳交成果而把自己逼到極限,熬夜、沒好好吃飯的自己,當能感受到那樣的壓力後,為了避免讓自己落入想像中的狀況,進而提醒與督促自己當下開始行動。最後可以輔助自己列出不超過三項代辦事項的清單,當中包含三件事:「容易完成的事(增加成就感)、跟未來有關的事(通常就是那個最容易被拖延的事)、一定得完成的事」,同時配合「番茄鐘工作法(通常一次25分鐘)」,每一次時間內都好好認真,除了可以更有效率運用時間外,也呼應了將大任務分為不同小目標的作法,檢視每一次時間所做的事情,看看自己是否離目標更接近了一些。
     

      拖延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當你的拖延已經影響了你的生活、你的工作與課業品質,可以問問自己,你還想繼續拖延下去嗎?當你願意找到原因、嘗試不一樣的方法,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與方式,相信是可以慢慢克服拖延症的!最後,別讓疫情加重了你的拖延,反而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好好去做自己一直以來都想做的事情,讓你在家的時間一點都不無聊。
     

      (本文內容參考劉軒《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享受美好人生的八堂生活課》第六章撰寫)
     

  按鈕 發  行 人:楊能舒
  按鈕 主任委員:林尚平  
  按鈕 出  版  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按鈕 總  編  輯:張祥傑
  按鈕 聯繫我們:aax@yuntech.edu.tw   按鈕 執行編輯:黃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