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諮輔專欄/一場自我追尋的旅程  
框線
框線
 
  圓點 一場自我追尋的旅程
      【本文作者諮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 陳雅婷】 
     
      我很喜歡在演講場合講一個老鷹與小雞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隻老鷹蛋被原住民勇士撿回去丟在雞窩內孵化,小鷹跟著雞群們長大,一直以為自己就是小雞,直到有一天抬頭看見老鷹飛翔的英姿,不禁好生羨慕,此時,旁邊的雞媽媽嘲笑著小鷹說:別想了,人家可是老鷹,我們不可能像他們一樣在天上遨翔,你還是好好的每天早睡早起,做該做的事吧!」此時,我就會反問聽者們,如果你是小鷹,你會怎麼想這件事?
     
     
     
      有很多的答案會出現,可能是「也對,算了,我還是做好我的事就好了」、「別人做得到,我也可以做得到」、「沒試怎麼會知道」…等等,如果揭開故事的隱喻,我們會看見,小鷹本來就有潛力發展成為老鷹的,但牠卻可能在大環境的壓抑下只做自己所以為可以做的,卻不敢夢想,不敢跨出去挑戰,視野侷限在自己所生長的環境,以為可以做的就只有這樣,另一塊也是所謂的大環境的聲音,很多的嘲笑,很多的不肯定,很怕跟別人不一樣,也讓小鷹可能因此埋沒了自己的天賦才能,這樣有多可怕呀!
     
      追尋自我的路程很長,一輩子都會是一場探尋之旅,我們需要透過經歷─體會─學習─改變,形成自我了解,了解後會有肯定的歷程,但這個肯定也是一個關鍵點,我們多數學習的是透過外在的、他人的肯定,包含獎狀、證書、稱讚,但這些是短暫的,會讓人欲求不滿的追尋這些名聲地位,唯有回到自我肯定,才能長久支持下去。
     
      有個啟發的故事是:「比爾蓋茨的女兒在2歲自己穿鞋子時,對媽媽說:「媽媽,穿鞋子很困難喔,不過我最喜歡做困難的事情!」為什麼一個2歲小孩能如此積極?因為每天比爾蓋茨先生和太太出門前都會和女兒講:「爸爸/媽媽今天又要去挑戰自己,做困難的事情了,不過我喜歡做困難的事情!」重復2萬次後孩子也會了。」
     
      沒想到語言的肯定有那麼大的力量,如果我們常聽外在的正向語言,自然可以建立起正向的信念,也能夠內建成為自我的語言訊息,自我肯定來自正向的自我內言,我們必須不斷在生活當中去面對事件,不斷的告訴自己、肯定自己,經歷過兩萬次的內言後,就會成為自動化的內在語言,這樣的程式設定才會是長久的。
     
      自我追尋就是在找尋正向的自我內言,去看看成功人士的故事,他們都會有座右銘,都會有間信不疑的信念,很多的相信就是帶著他們面對困境,勇往直前,那你在這一場自我追尋的路上,有哪些話語一直陪伴著你呢?
       
     
框線
框線 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