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磨課師專訪/劉威德老師與《當代應用心理學》  
框線
框線
 
  圓點   劉威德老師與《當代應用心理學》
      採訪撰文:本校科法所碩二方濟龍
       
      劉威德副教授目前擔本校磨課師課程《當代應用心理學》之主講人,該課程陸續於2014年秋季班在新竹交大EWANT育網磨課師平台、2015年於上海交大CNMOOC好大學慕課平台推出,廣受歡迎;並於2015年秋季班同時獲上海交大推薦到美國最大的MOOCs平台《COURSERA》上線,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課程,並列開課。
     
      劉老師提倡「以天下為教室與天下人共學天下學問」作為MOOCs的教育精神,希望透過本磨課師課程,在網際網路這個以「天下」為範疇的教室平台上,得以將專業知能分享於天下人,期許自己能與天下人共同探究心理學的奧妙,並能善用之,以增進圓滿和諧的幸福人生。
       
     

 一、學思發展啟蒙

     

     

劉老師畢業於國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輔導心理學系,其專業領域為「心理計量學」、「職涯心理發展輔導」、「數位遠距教學」。劉老師自述:「一個人會進入某項專業領域不是偶然。」在他大學時代,就讀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其實是就喜歡行政和哲學以及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類的學科。當時的劉老師總覺得這類學科很恢弘、很浩瀚,可以廣泛地涉入人群。因此他在大學生時期亦是十分活躍,不但曾任系學生會的總幹事,更積極參與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堪稱學校的風雲人物。

     
      劉老師談到:「因為我學習了社會科學,所以常常反思與觀察所參與的活動以及所學習的學科內容。」就此他發展出對人群的興趣,與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的熱情。
       
      但是後來等他讀研究所時候才發現到:「原來這些活動都需要理論為指導,並且在人群之中必須對人性有所瞭解。」因此他也瞭解到:能夠把人性闡述的更好的,哲學跟社會學需要更確切的實證科學基底─那就是心理學。雖然前述兩者間有著比較恢宏的架構沒錯,但是需要真正落實於人間的,必須對這個理論更為透析、統整,因而心理學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知識素養。
     
     
劉威德老師與知名磨課師網站《Coursera》上架作品頁面合影
       
     因此當劉老師毅然辭去公費教職,回大學研究所繼續深造時,便開始將閱讀與學習的主力放回心理學的領域上頭。當時的他著重於「人格心理學」、「測驗心理學」、「心理計量學」、「健康心理學」,還有許許多多關於「組織領導」等心理學專業領域。此外,劉老師也因為具備學校教師的身分,亦會接觸到「教育心理學」,其後他將這些學科彙整起來,變成他在研究所時學習的主修。
       
      劉老師說:「我發現到這條心理學學術道路對我影響很深遠,因為他們能將我前面的基礎,在社會學與哲學的架構之下,聚焦於人性科學的探討,特別是以科學實證方法來探討人性。」
     
      二、啟蒙恩師張春興教授
     
      「我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攻讀博士班,繼續深入學習心理學學術領域。這段過程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尤其在學校期間遇到許多師長,在心理學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那段學習的過程非常重要,啟蒙了他在「應用心理學」的知識領域,而主要的啟蒙老師正是他的師尊、先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張春興教授─當代心理學的泰斗。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求學時間,張春興教授賦予劉老師嫻熟心理學學科架構與領域的一個機會,那就是參加張教授主編的《世紀心理學叢書》系列叢書編撰工作。張教授是當代心理學的權威,在海峽兩岸四地、港澳星台等華文圈都享有崇高學術地位。由於劉老師參加過這套叢書的編撰,進而奠定下了他開啟這個課程的一個因緣。他解釋:「在那個時候,我是以爬梳釐析的工夫,去仔細審視每一個心理學學說,讓我在心理學的底子可以更鞏固與扎實。」
     
     
劉威德老師與先師張春興教授合影
     
      劉老師更進一步說明,他並不是只找I級期刊的文章來看,而是逐一詳讀過這些心理學學派的發展與說法─尤其是那些後來被張教授保存下來的經典論述。他認為這段求學歷程對他非常重要,由於這段時間的薰陶,讓他對心理學科學研究有一套「渴慕的情懷」。
     
      然而心理學有個有趣的現象:它在一般人的認知上沒有用,聽起來卻很令人著迷,但似乎不知道怎麼用它。劉老師直言:逢人總是被問:「心理學應該怎麼用?」
     
      三、參與行政工作
       
      日後當劉老師應聘到科技大學任教,他發現科大講求的是務實致用,因而劉老師認為心理學從原理到應用是必然的過程,因此他得想個法子來運用這項珍貴的學問;再加上他在科技大學任教的關係,因此劉老師就決定要將心理學發展成一門應用型態的學科。
       
      然而他卻被命運開了個玩笑,他談到當初剛畢業的時候,張教授一路教誨地跟我說:「此去十年,不要做行政,要好好讀書」。
     
      原本劉老師也承諾答應,但是沒想到他接手大學教授教職之後,十年來做的都是行政工作,包括二級主管、一級主管等等…整整做了十年的行政主管,完全辜負了張教授的期許。
     
      原本劉老師也承諾答應,但是沒想到他接手大學教授教職之後,十年來做的都是行政工作,包括二級主管、一級主管等等…整整做了十年的行政主管,完全辜負了張教授的期許。
     
      但是劉老師卻不認為這十年的時間都在蹉跎光陰,這十年行政歷練反倒成為他應用的資糧。當他在撰寫《應用心理學》的時候,這些經驗成為他驗證人性科學的佐證資產。換句話說,這些年的行政工作,與他在大學時代所參與的學生會工作,以及日後從事教職的工作,有所連結。
     
      劉老師認為不管是參與中央部會的工作,或者是服務地方鄉親,各式各樣的奔走,所接觸到的人群,正好成為他講述《應用心理學》的材料。因此當他在講解《應用心理學》的時候,原先已有學科方面的淵源基礎,而後來又有這十年行政實務工作的相輔相成。在這些工作期間,還深入接觸各地方的人群,去參與、觀察、訪視…乃至於瞭解人們種種在各領域的行為表現,足以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他自認:「心裡能知、腳上能行、手上能做」,這些歷練絕非偶然,更是醞釀了他在這門心理學課程上的深度與內涵。
     
      四、磨課師課程《應用心理學》
     
      劉老師精選出心理學的浩瀚學術領域,列出了九個主題,除了第一章是介紹心理學入門的單元外,其他八個主題包含了心理學的五大學學派彙整。近代的心理科學家,採取自然科學的途徑,探究人的「內隱心理歷程」與其「外顯行為」,研究這兩者間是如何交互感應的,並且擴大到人群之中。然而劉老師提醒心理學的宗旨雖是以研究個人的內隱與外顯行為出發點,終究是要瞭解人群的相關社會行為,進而達到因應各種生活需求,因此他認為這八個主題都非常契合當今人類需要。
     
     
劉威德老師參與影片製作過程
       
      (一)人因心理學
       
      首先,劉老師認為該課程是以連接科技大學與技職教育的精神為出發點,他希望讓科技大學間各學院的人,可能都用得著該課程。因此當他在設計主題的時候,就先介紹與設計課程有關的,包括機械設計跟工程有關的「人因工程學」(Ergonomics)或是「人因工程心理學」(Human FactorsEngineering Psychology),這有好幾種不同的名稱,都與「人因」(Human Factors)有關。劉老師希望讓未來的工程師與設計師在開發產品的時候,能夠優先考慮到人性,其中包括人的個別差異、限制跟優勢,以及人在使用時的友善、舒適、安全,這些工業產品的開發,都要考量到人的因素,因此這是本課程第一重要的主題。
       
      (二) 消費心理學
       
      接下來劉老師談到當前是個商業的社會,有工業生產製造,進而刺激商業消費。他說:「所有消費行為都會牽扯到錢,消費者想要省錢,想要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實惠又物超所值、性價比高。可是廠商希望他的貨品成本低、獲利龐大,能夠無限的銷售,這兩者就形成消費保衛戰。」因此現今消費行為中就包含了息息相關的人性,劉老師指出:「你會不會受到廣告的影響?你怎麼避免掉入促銷的陷阱?廠商又怎麼設置天羅地網的促銷策略?這些都跟人性有很大的關係。」
       
      (三) 組織心理學
     
      劉老師說明人類是群居動物,人終究要組織裡面存在,因為人是群性的。人在群體裡面涉及「領導」與「被領導」,想當出頭成為領導者,這是很多人的盼望,但仍有些人想要當被領導者。當然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有意見一致與不一致,可是當目標要組織效能發展與提升。處理的不好,組織衰敗;處理的好,組織發展。人群裡面有這樣的員工跟領導或是部屬與領導,或者是領導跟被領導,劉老師認為這與「人性」都脫不了關係,因此十分重要。
       
      (四) 偏差行為與犯罪心理學
       
      劉老師認為:雖然人習慣安身立命於正規的行為跟法律規範的行為,但是總有一些人會越過這些道德跟法律的高牆,這是俗稱的「偏差行為」或者「犯罪」。不然,若不是有這樣的高牆攔阻,人其實是很不願意這樣自我侷限,「全因人們都想要為所欲為,予取予求。」劉老師認為這個主題也非常切合我們現在有各種的犯罪:「不管是智慧型的犯罪或者是動機型的犯罪、過失型的犯罪,這些跟主題都有很大的關係。」剛才提到犯罪心理學是跟這社會息息相關的,每個人都不想成為受害者,希望因犯罪入監所的「收容人」矯治後能改邪歸正,即使是「更生人」也希望重新回到社會的懷抱,因此這個要點也是該主題必須要探討的重點。 
       
      (五) 人格心理學 
       
      俗諺所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劉老師指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一昧地想要猜特別人的心思,但自己的心思卻完全不瞭解,不瞭解自己的人又怎麼妄想能瞭解他人呢?這就是屬於性格分析的領域,瞭解自己是屬於什麼性格的人。然而性格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它從幼年開始發展,有些人情緒很穩定,有些人情緒不穩定,有些人心胸開放,有些人則是內向孤僻…劉老師強調這領域不是去批判人性,而是觀察人性行為的一些現象。
       
      因此會牽引出有些人透過各種「防衛機轉」等方法來消除心中的焦慮,譬如說說謊、欺騙、合理化逃避來消除焦慮,這些都是人格心理學下必要的主題,這些就叫作「防衛機轉」,是人格心理學中很重要的學說。例如,日常生活中當老闆僱用員工的時候,他也需要知道這員工的性格適不適合這個公司,一個業務跟一個作業員跟一個經理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相關的人格特質分析,將在這個主題中會有清楚的闡述。
       
      (六) 測驗心理學
       
      測驗心理學在劉老師看來是十分有趣的項目。他認為用科學的方法來測定人性,測驗心理學或是計量心理學,「你或許可以慧眼獨具看清楚一個人的一些行為,這個人的內在特質,但是多數人是沒有這種特質。」特別是這世間每天接觸的人形形色色,你又不是那麼會察言觀色。這時候就必須透過心理測驗科學的方法,去瞭解一個人性向、聰明程度,性格類型的偏向,一個人喜歡什麼、重視什麼,他的成就到底到哪裡?
       
      劉老師直指我們在「應用心理學」裡面必不能少對人的「衡鑑」,也就是把人分類定位的意思。分類定位的方法,不只是透過經驗,更是要透過科學方法與工具,以符合科學精神。測驗心理學對社會是有絕對必要性,「好比我們雲科大要招生,難道就不會用到成就測驗?我們開公司要僱用員工,不也要知道他的性向與公司合不合得來?你要給留學獎學金,難道不用給學術性向最高的人?」諸如此類,如要對人性做客觀的評量,也就是所謂的「心理計量學」,在心理學領域一個必談的主題。
       
      (七) 健康心理學
       
      接著是談論心理的健康層面─健康心理學。現在的人,面臨工商就業壓力大,很多的職場與生活面的人際競爭。時代考驗青年學子,導致人們常常會出現心情低落,甚至情緒失控的情況出現。劉老師更指出一個成功的人不只在乎能力高低,要有情緒的穩定、心理的健康,能操耐勞,心態一定要健康,可偏偏壓力卻是無窮無盡的。如何認識壓力、調解壓力、管理壓力、管理情緒,營造健康的心理狀態,正是所有的人都需要重視的課題。 
       
      (八)職場心理學
       
      該課程的最後一項就是「職場心理學」。劉老師指出:「不管你從哪邊畢業,人家都會問你在哪邊工作,另外一個問題則是問『你在做什麼?』,更甚者則是問『你做得好嗎?』」。當人在職場裡面,除了成功謀得一職之外,還有職場的適應問題,因為不是人人進到職場就退休到終老!「謀得職業、適應職業、轉換職業」,在職業裡面與同仁部屬分工合作,能夠和諧相處於職場的人生,適用於所有的人。
       
      劉老師具結了這心理學領域的八大主題與第一堂的導論組成這個課程,堪稱是他這二十年來的學思精華與心血結晶。
       
      五、「慕課」精神 
       
     
劉威德老師提倡磨課師之精神作為MOOCs的教育哲學
       
      劉老師非常仔細剖析「慕課」與「磨課師」的詞意。他說:「其實我還蠻喜歡『慕課』這個發音,羨慕的慕,這個慕可以解釋成是愛慕、渴慕、仰慕、羨慕、欽慕。雖然台灣習慣將『MOOCs』都稱之為『磨課師』,但其實我更喜歡把它講成『慕課』,因為這詞的含意實在太好了。」此外,他認為製作「慕課」的人對於課程的內容與品質,必須非常高規格的把關,歸因於該課程於全世界公開播送,每一個細節必須要仔細琢磨,是磨課也是磨老師,愈打磨愈亮。雖然在製作影片的的過程中挺「折磨」人,但是不管「磨」跟「慕」都好,因為它代表的是不同境界、不同過程。
       
      最後,劉老師期許自己的應用心理學課程是「當代以科學途徑來探究人性的一門科學,並且是能己達而達人的仁學。」如同劉老師的題字所示:「以天下為教室與天下人共學天下學問」,這不只是劉威德老師信奉的MOOCs精神,更是劉老師教育情懷的最佳寫照。
       
       
 
框線
框線 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