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到愛 |
|
|
|
|
|
|
|
曾經,我期待著、等待著「愛」,直到「感覺」它的到來,
而我卻在心裡產生疑問,這是「愛」嗎?
當我這麼問時,我開始覺得痛苦,
因為我覺得「愛」應該是什麼樣子,
但我看到的「愛」卻不是這個樣子。
|
|
|
|
|
|
|
|
愛是什麼?關於「愛」與「情」這個議題,長久以來一直是很多人感到好奇進而深入探究的,電影、電視劇、言情小說等無不歌頌愛情的美好與浪漫,就連坊間不少書籍也在教導大眾如何辨識「對的人」、談好戀愛……。但如何處理在愛情關係進行中或結束後所造成的憤怒、受傷、失落等情緒感受,卻甚少人關注,即使有,也多是簡單暨理性的提出解決之道:告訴自己或別人說「別難過」、「下一個會更好」、「時間會治療情傷」、「要堅強」、「讓自己保持忙碌」……。然而,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還是只是暫時性的壓抑?如果「愛」如多數人歌頌的那般美好與浪漫,那為何「愛」又如何使我們感到痛苦? |
|
|
|
|
|
|
|
然而,「愛」與「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使我們感到快樂或痛苦的來源也是因為「關係」。「關係」是人類生活於這個世界不可避免的存在,只要與人有所連結,「關係」就會產生,既然有了關係,無可避免的就會產生「期待」。以前覺得如果那人愛我,自然就會滿足我的所有期待,直到我談了一段感情後,我發現事情不是我所想的那樣,在那段感情的過程中,我對「愛」充滿了困惑,而且對於他無法滿足我的期待而感到難過與痛苦,心情常常隨之起伏,不明白為什麼對方沒辦法滿足我要的?所以我的內心常常感到痛苦與糾結,於是我開始試圖尋求能解脫痛苦的方法。當我看到拜倫.凱蒂的著作「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愛」就是你,你「本身」已經是愛了。我充滿了問號,根本無法理解:不是因為身邊的人為你做了什麼才感覺到愛,而是你自己本身有了「愛」。 |
|
|
|
|
|
|
|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開始感到好奇,為什麼我們會產生期待?我明白當關係越是緊密、親暱,越容易產生期待,比如父母對孩子、伴侶之間等……。我們希望對方能符合我們的期待與滿足我們的需求,如果符合了、滿足了,我們就開心了;如果沒有,難過、痛苦的感覺就油然而生了。我們覺得能滿足我們的是外面的那些人事物,所以大部份的人選擇外求,只是凡事都能這麼稱心如意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無法全然控制外在的一切,可是我們卻奢望著藉由對方愛我們這點,控制對方來滿足我們的期待。 |
|
|
|
|
|
|
|
人類關係學家芭芭拉.安吉麗思博士在她的著作「愛是一切的答案」一書中說,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覺得痛苦。我們感到失望、憤怒、受傷、焦慮、不安全、困惑,或是遭到背叛,我們絕對是不快樂的。我們每個人有一張清單,上面記載著我們對生活、對愛的期望。而且我們決定,自己是否快樂,要端看有多少期望得到滿足。然而,這種清單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問題,因為生活是無法預測的。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去控制外界的人、事件和環境,我們都注定要失敗。別人的行為舉止不符合我們的期望;希望環境維持原狀,它卻遽然改變;事情超出我們的控制,就這麼發生了。 |
|
|
|
|
|
|
|
因此,在這段關係裡,對方常常沒辦法滿足我的需求與符合我的期待,我的內心一直感覺難過與痛苦,甚至出現怨懟、指責對方的聲音,只是當這樣的聲音出來時,我多選擇壓抑它,因為我覺得自己擁有這樣負面的情緒是不好的、不對的,但難過、痛苦的感覺隨著時間的累積總會有爆發的時候,間接傷害了這份情感,即使最後關係結束了,除了感到失落外,我還覺察到自己內心藏有好多憤怒、受傷的情緒。我只能藉由指責對方的不是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卻發現這並沒有讓自己的心裡好過一點,反而還開始的不斷苛責自己,質問自己為什麼要對一個沒有很愛我的人付出那麼多?是我哪裡做不好嗎?甚至對於自己當初所做的這個決定感到猶豫,這段關係的結束是不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怎麼樣……,是不是就不會走到今天這個結果呢?僅管朋友分析其中的利弊給我聽,給我很多的建議與安慰,但是我內心的情緒一直無法平復。 |
|
|
|
|
|
|
|
所幸,在從事社工期間曾參與過家扶中心所舉辦的敘述治療工作坊,學習透過書寫的方式,真實、坦白的寫下我所產生的情緒、感受,以及所有想對他說的話……,透過這樣的方式,我開始與自我產生了對話。然而,這樣對我來說還是不夠的,於是我開始閱讀有關自我療癒、自我慈悲的書籍,慢慢理解到,情緒沒有好與壞,我越是壓抑它、抗拒它,負面的情緒反而沒有消失,默默的伺機等待一個宣洩的機會。以前每當負面的情緒出現時,我覺得那是不好的,一直很努力想要消滅它,結果卻陷入自我批判與譴責的循環中。現在因為這段感情結束而感到失落與覺得受傷的契機,讓我開始練習對自己寬容、慈悲,當我這般的照顧自己,給自己關懷與安慰,而不再批判時,我內心受傷的感覺慢慢的消失了,甚至比較不會再帶著憤怒的情緒指責對方的不是,反而當內在的力量足夠的時候還能感謝對方所帶給自己的成長,並祝福對方。(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張欣雅, ext 267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