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被情緒勒索 |
|
|
|
|
|
|
|
或許在我們的成長背景下,並沒有被暴力勒索過的經驗,但我們卻往往容易成為情緒勒索的被害者而不自覺。有沒有聽過「如果你不念這個學校,你就是不孝順?」、「如果你現在就去公司,你回來就看不到我。」、「你都不幫我,就是不愛我。」等等,這些都是情緒勒索,讓你產生焦慮、罪惡感、愧疚,為了不再僵化下去而妥協,這樣的妥協就會讓互動從此定調,你就會一直在這個情緒勒索的循環裡。不過,我們也可能從被害者變成另一個加害者,因為這樣的溝通模式可以得到我們要的,讓對方服從、讓對方配合與聽話,一時的效用不代表永久的有效,對方的反抗、改變就是一種預告,代表這樣的互動是有問題的。如何增加對情緒勒索的敏感度,不成為被害者與加害者,我們需要有基本的了解。 |
|
|
|
|
|
|
|
情緒勒索的類型:針對Susan Forward(2000)所歸納的四種情緒勒索類型中,首要的條件都是把要求搬上檯面,這樣才有辦法讓對方服從,這四種類型分別如下:(1)施暴型:總是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只要不順從,後果自行負責。他們會直接把怒氣發洩在我們身上。例如:暴力行為中的施暴者。(2)自虐型:把所有威脅內化到自己內在,並表達出,如果對方不讓步,他們會對自己做出某些舉動。例如:被分手者想挽回卻以生命做威脅手段。(3)悲情型:強扣罪名在對方身上,讓對方產生罪惡感,包含把願望放在對方身上,並全權依賴對方。例如:如果孩子沒有考第一志願,就是我這個做父母的教育失敗。(4)欲擒故縱型:會施展一連串的測試,如果我們讓步了,就會得到一點甜頭,再繼續得寸進尺的做更多要求。 |
|
|
|
|
|
|
|
縱使這些情緒威脅如此鮮明,如此的讓人可以立即感受到不舒服,但為何這樣的互動總是可以成立呢?因為,我們會有以下幾種想法:(1)真是煩,好吧!好吧!讓他一次應該也沒什麼。(2)如果讓步可以讓他閉嘴,那也很值得。(3)不用因為這樣而起糾紛吧!(4)退一步海闊天空。 |
|
|
|
|
|
|
|
和平主義作祟之下,我們很容易就做出妥協,希望場面不要再僵下去,我們自以為是個偉人,內在的背後想法是:和諧最重要、我不需要跟對方吵、討好對方他就會開心了,或是不關我的事。這些默許一切的發生,或是取悅對方,讓場面快速恢復平靜,是我們以為好的方法,但,卻往往容易讓我們越陷越深。 |
|
|
|
|
|
|
|
如果我們從小就是在這樣被勒索的家庭中長大,或許小時候的我們的確沒有反抗的能力,但現在,我們已經長大,我有選擇讓自己過更好生活的能力,如何跳脫這樣的語言威脅,我們該開始覺醒了。 |
|
|
|
|
|
|
|
首先,第一步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被勒索了,我們清楚這個歷程的感受很差,我想要改變這一切。啟動改變動機是最首要的要素。再來是,面對勒索的情境不再被控制,當勒索再次出現,得做出跟過去不一樣的反應,如果還不習慣新的作為,最簡單的就是:不回應。這個不回應讓對方的勒索起不了作用,對方得不到他要的反應、回饋,或許他會用其他招式讓你更難受,最後再次妥協,但,如果你可以不讓這些刺激起作用,對方的確對你無可奈何。 |
|
|
|
|
|
|
|
進一步溝通,讓對方知道他的言語、反應對你造成什麼樣的感受與想法,如果要讓雙人舞跳得好,必須做好良好的溝通,且對方願意聽你說,但,明理的人、愛你的人,會不忍心讓你那麼痛苦的,因此,他會願意做改變,願意試看看,如果,我們遇上的是不理性的人、年紀年長到很難改變行為者,例如我們的父母親,我們或許得努力讓自己的內在變得更強,聽歸聽,但那些語言不再具威脅力,我們是可以過不同的平靜生活的。另一個方式就是離開現場,當環境具威脅性,我們為何還要待在那個地方受虐呢?
|
|
|
|
|
|
|
|
或許在開始改變互動模式的開始,關係肯定相當緊張與不平靜,但,只要我們夠清楚我們的目標:關係中減少情緒勒索,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持續幾次的互動後,改變機制就會起作用了,我們的威脅就會減少,這也是在教導勒索者可以用其他更棒的方法與我們互動,雙方其實會感覺更好的。 |
|
|
|
|
|
|
|
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從新聞案件就可以看到多少受到情緒勒索下的憾事,尤其大學情殺案件不斷,施暴型與自虐型的情緒勒索就會現形,這些勒索都可以從平時的對話中看出端倪,了解是不是有學生容易成為這樣的人,多加留意,就可以減少遺憾發生。(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陳雅婷, ext 267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