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性 |
|
|
|
|
|
|
|
從小最常被形容的特質就是任性。生完孩子之後,更是頻繁地被這麼詮釋著。逼得我開始去思考,任性這個詞被使用到身上的原因與歷程。 |
|
|
|
|
|
|
|
那天,天氣轉晴,氣溫瞬間增高。看著女兒躁動不安,接近撫觸,發現她的背根本早已被汗水滲濕了。於是幫她換了件衣服,並選擇輕薄的衣裳。背後立即傳來媽媽的斥責聲,她指責我不該這麼任性,小孩怎麼可以穿這麼清涼,即便天熱了,也要包緊緊。我完全無法認同,堅持原本的清涼裝扮。她一氣之下,回應了我,我就是這麼任性,永遠這麼任性。然後悻悻然離開現場。 |
|
|
|
|
|
|
|
這段對話經驗,讓我思索許久。是任性嗎?
也許新生兒的穿著有他的一套古老傳統經驗,但不依據這套邏輯行事,就是任性嗎?還是,這是身為權威者,擅於給予下位者,不聽從指導時,所草率賦予的標籤?標準是誰定的?不遵從標準的同時,就是任性而為?
|
|
|
|
|
|
|
|
曾經,接過一名個案,她說過他與丈夫的爭執,最常被夫家婆婆指責的一句話就是任性。她說,她想出去工作,但婆家要他在家當家庭主婦,因為一直無法有共識,婆婆於是每次的結尾就是她很任性。個案說,為什麼想出去工作就是任性?我想應該不是想出去工作就是任性。會不會,這指控背後根本不是工不工作的議題,而是權威,權力不均等的議題?亦或是一種變態的情感勒索? |
|
|
|
|
|
|
|
當我們處在劣勢,或是小眾意見時,不遵循政治正確,就是任性?
我一直很想知道,身邊的人對任性的詮釋。於是問了身邊的朋友,曾有一位朋友悠悠地說,其實她羨慕我,羨慕我的任性。在我還在困惑中時,它繼續表示:任性的本身要有勇氣,一股不擔心被討厭的勇氣。
|
|
|
|
|
|
|
|
當下我終於豁然開朗了。原來任性被包裹著的,有社會禮教的束縛,有大眾賦予的認同,也有人們安心期待的來源。當有人試圖脫去這層裹覆,引發的是對禮教的挑戰,也是對人們信仰價值的威脅。當人們跳出來指控時,背後不只是憤怒,也許更多的是不安與焦慮。於是挾持著政治正確與積非成是的理所當然,以正義使者化身的姿態,說出任性一詞時,頓時的忐忑惶恐可以因整個社會理應的同在,義正嚴詞的說出來。 |
|
|
|
|
|
|
|
這樣的述說背後,企圖說服這不遵循步伐的人回歸社會價值,以讓生命生活進程,安心的走在熟悉的步調上。當步調熟悉了規律了,心也就跟著安了,也或許彼此的利益分配也能有了公認的確保。
所以任性需要被去汙名化了嗎?任性象徵的比較像是,一股能量,一股願意內省,給自己賦予適切生命位置與爭取需求 的勇氣。
所以,孩子的阿嬤,別再添衣了,她真的很熱。(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林佳吟, ext 2671)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