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交流 / 學生藝術創作「我們感受到的教育」  
 
初始化
只曰
局部麻醉
穿
教鬱、較獄、教育
  圓點   學生藝術創作「我們感受到的教育」
       
     
教育,是否變成比較的地獄,讓我們更憂鬱?
       
     
現今的教育是否把孩子當成罐頭?而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學生本身真的有意識到所謂框架、制約嗎?若真的有意識到,是否不要再讓自己成為分數的奴隸?」

視傳系學生鍾謹安、林郁雯、林軍凱以教育為出發點,進行了一系列的藝術創作,主題定位在“我們感受到的教育”。以六件作品描述從童年到出社會這個過程所經歷過的教育。每一個成長、教育階段都以一件作品呈現,形式包含互動裝置、實物藝術等等。
       
     
六件作品依序為:(1)初始化,童年的純真藉由-塗鴉,每個孩子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來呈現。(2) 只曰,國小開始體會由上而下的教育,老師的言論及思想大大影響了學生的成長。(3) 過度反應,國中階段開始面臨考試文化,老師的紅筆就像在治療學生不及格的頭腦。(4) 局部麻醉,高中則是以“為何第一志願都是男女分校”的議題 ,用結合男女校制服的方式提出反面的觀點。(5) 穿,大學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是教育體制裡最後一個階段,而在離開以前,我們回首過去感受到的教育和生活,以驗光眼鏡、互動式鏡片來體驗一路以來經歷過的變化。(6) 教鬱、較獄、教育(影片),以故事主角-李小龍的第一人稱,講述在學校感受到的教育方式。
       
     
在這個關於教育的展覽中,用像是電影、小說的方式規劃,有開場、結尾、主視覺等主要架構,而串連開場與結尾的則是所有作品。整個展覽包含了六件裝置藝術作品,創作者將開場與結尾,設定成“童年”、“出社會”,而串連其中的則是六件不同教育階段的作品。因此展覽的動線規劃能讓觀眾感受到:從小跟著作品長大。
       
     
而要如何讓觀眾感受現在學生們正在經歷的教育呢?

作品隨著不同教育階段而有所轉變,童年的純真、幼稚園懵懂接觸這個世界、國小開始慢慢體會到與同儕及師生間的相處、而國中階段則是講述學生們共同經歷的考試文化、高中面對體制的束縛、大學脫離教育體制前回首過去感受到的教育,一直到出社會,這種種的感受化為每一件藝術作品。
       
     
本校學生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對教育的看法,對年輕人提出更多的疑問,這些教育不是課本上的文字能夠說明,換個方式,也許能讓更多人親身去“感受”、“感知”。 (李嫦孺 ext: 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