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哈佛的「更快樂」課程到雲科大的「開心銀行」 |
|
|
|
|
|
|
|
快樂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感受」 |
|
|
|
本期想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就是由塔爾.班夏哈著, 譚家瑜譯,天下雜誌出版的「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Happier: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這本書。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呢?這與兩年前諮商輔導中心所推出的「憂鬱防治推廣計畫—開心銀行」有關,因為此書正是本計畫活動主軸的靈感來源之一,所以當開心銀行在校內推行了兩年餘,受到校內師生的肯定,並受到報章媒體報導、關注之際,筆者認為恰是引薦本書給所老師、同學及同仁最好的時機。
BY : Tal Ben-Shahar |
|
|
|
|
|
|
|
關於塔爾.班夏哈以及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
|
|
|
塔爾.班夏哈是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二○○二年時他在哈佛大學第一年講授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當時只有八位學生選修。在課堂上師生都會探討「問題中的問題」,就是「如何活得更快樂?」,也因為課程兼顧了理論與實用性,很快就廣受學生的青睞,至今已是1/4哈佛學生必修的超熱門課程。因為許多學生反應,這樣的課程確實改變了他們的想法、態度和信念,對於未來的生涯也產生了淵源性的影響力,也因此班夏哈的教學及思想引起美國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包括《波士頓環球報》、《紐約時報》,以及CNN、CB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
|
|
|
|
|
|
|
從「如何活得更快樂?」展開討論序幕 |
|
|
|
誠如這本書的書名「更快樂」一詞,班夏哈教授由哲學到心理學尋找理論與學說,為現代人從新定義「快樂」的意含,快樂就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感受」,這裡的「樂趣」指涉的是對於自身現況有益的事,「意義」則有對未來有益之事,而要讓自己更快樂的原則,就是減少「該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當然這並不是甚麼多先進深澳的道理,但是卻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所以在這本書中便明確的指出如何建立追求快樂的「習慣」,以及如何將快樂視為(轉換為)終極貨幣,是想成為「更快樂的人」所不可或缺的觀念。 |
|
|
|
|
|
|
|
了解自我 + 建立習慣=「更快樂」的最佳良方
分析自我的生活形態可以說是了解自我快樂模式的第一步,按照書中的理論,人們的生活型態大至可以分為四種生活型態,並稱之為「漢堡模式」。第一種是不打算塞進嘴裡的美味垃圾食物,雖對當下有好處,使人心情舒暢,但會影響身體,這是享樂主義者的生活型態;第二種是專用健康食材做成的素食漢堡,對身體有益,但食用的當下卻享受不到樂趣,這是拚命三郎型的生活型態;第三種是既不美味又不健康,對現在、未來都沒有好處的虛無主義者的漢堡模式;第四種則是既可口又健康的漢堡,這是快樂開朗型的生活型態。由四種型態的歸類後,讀者就可以開始由使用此書所建議的練習之一,每天在睡前寫下五件讓自己覺得快樂、感謝的事物,每天寫下自己的正面和負面經驗,並為這些事情找樂趣,如此週而復始的實踐,最終必然水到渠成,達到「日日喜悅」和「永恆自我實踐」的快樂境界。 |
|
|
|
|
|
|
|
從哈佛的「更快樂」課程到雲科大的「開心銀行」憂鬱防治推廣計畫
塔爾.班夏哈教授認為為了體驗和實現快樂的生活,我們必須接受「把握現在」的觀念,也就是擁抱日常生活裡的一切事物。當我們從陪伴家人朋友、學習新的事物、參與工作計劃當中找到樂趣和意義,就能活得幸福快樂,我們的生活裡充滿愈多這樣的經驗,我們將會活得愈快樂。而2013年諮商輔導中心藉由教育部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特色主題計畫的經費補助下所推動的「開心銀行」計畫,就是從一本開心存摺開始,在小小的獎勵下,參加的同學藉由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並將之記錄後儲存在開心銀行中,具體而踏實的實踐班夏哈教授的理論與方法,努力的讓自己成為更快樂的人,著實為雲科校園注入正向心理氛圍,以及為向來在業界口碑良好的雲科生,形塑更為正向的人格特質。
(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陳俊升, ext 267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