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交流 / 漢學所舉辦「2014年漢學研究學術研討會」  
 
侯春看校長開幕式致詞
台灣大學葉國良教授主題演講
漢學研究學術研討會現場
  圓點   漢學所舉辦「2014年漢學研究學術研討會」
       
     
本校漢學應用研究所自2002年開始,每隔兩年皆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辦理「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漢學研究學術研討會」10月24、25日兩天已於本校人文社會科學院二館DS120教室舉行。
       
     
開幕式由侯春看校長主持。歡迎來自海內外各地的國際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切磋漢學研究的相關課題,有效提升本校在國際學界的能見度。本次會議除了台灣國內學者以外,還邀集日本、德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黑龍江、、長春、濟南、北京、西安、重慶、武漢、上海)等地的海外學者共襄盛舉,共計發表28篇論文,其中外籍學者為日本5篇、德國1篇、馬來西亞1篇、中國大陸15篇。
       
       
     
本次會議特邀榮獲教育部第17屆國家講座(2013),現任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同時也是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葉國良先生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據典籍釋讀出土文獻的步驟——以古禮為例」。葉主任指出,出土文獻可分為「與典籍互涉」、「不見於典籍」兩類,其內容各有不同性質,要正確釋讀出土文獻,必定要先釐清其性質為何。一般來說,不識文獻性質、不熟悉典籍,都會造成釋讀錯誤。葉主任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的〈孔子詩論〉、〈昔者君老〉為例,說明前人釋讀之誤;復又舉《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耆夜〉,說明擇取古代經籍記載中關鍵詞彙與出土文獻比對的重要性。最後引述王國維著名的「二重證據法」,亦即所謂「既據史傳以考遺刻,復以遺刻還正史傳」,提示我們應該先熟悉傳統圖書才可算是具備研究出土文獻的能力。葉主任說,「二重證據法」自宋代以來已行之,吾人必先據紙上材料論證地下材料之真偽與價值,再據同期或年代相近之地下材料補充或糾正紙上材料之闕誤,如此一來,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林韋伶 ext: 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