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諮輔專欄 / 「家庭社會」五問吾答小集之一  
框線
框線
 
  圓點
  「家庭社會」五問吾答小集之一
       
     
一問:「跨國婚姻家庭」?
跨國婚姻己成為全球普遍的現象,目前己有許多有關於「跨國婚姻」的議題正如火如荼上演著,以社會學觀點--文化、跨越、同化、認同、滲入、歷程、婚姻、經濟等現象來探究跨國婚姻。探究目前台灣跨國婚姻之現狀,外配及外配子女人口數由1990年直至目前統計數據至2013年己新增到80萬8,995人,由此可見這短短的23年間外配及外配子女增加的速度與出現的社會現象是值得深究與省思的議題。
       
     
由於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影響,原本只是單純的外籍配偶,因「嫁」或「娶」來到異鄉生活;但資本家操弄政治與經濟,將外籍配偶包裝起來成為一件供需、買賣的商品,間接也成了新時代黑努的無酬勞工人力(資源),原以為逃離父權社會,但又回到另一個父權制度,這些是資本家精心設計的完美詐騙陷阱,看似同等權益的社會體制,卻是文化同化的窘境與壓迫。因為資本家背後所隱藏的價值使臺灣的民主與尊重蕩然無存。由於文化的差異大,又離鄉背井乍嫁來台灣,除了對環境不熟悉,與建立新家庭與生涯階段的轉變,飲食習慣不同、風俗民情與也無建立任何親友支持系統和夫妻情感關係、語言溝通不良、子女教育觀念不同、社會價值觀差異大,常因為文化上的誤解,擔起「污名化」之責,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想家的情懷與感慨。跨國婚姻因身份取得問題,無法聲張家暴事實,為維護婚姻關係破裂,在無親友支持系統的情況下,忍受家暴等情事;一場跨國婚姻應是幸福美好的,卻淪為異國的勞動力與生產力,我們必須正視與正義跨國婚姻的社會問題,並痛斥資本家所謂的「交易」行為。而「跨文化婚姻」的組合則為多元文化與社會的資源配置,但卻淪為文化霸凌的受害者。籍著「文化滲入」的概念,彼此瞭解異國文化,透過政策宣導並消除「外配污名化」之現象;以教育提升跨國婚姻之文化認同;藉著大眾媒體的力量增強外配之形象,並提升對異國之間的文化認同,相互流動並滲入「大碗沙拉」多元族群之概念。
       
      台灣整體文化與教育環境仍缺乏多元文化的觀點,除家庭專業人力不足外,仍有許多教師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不足,使得教師被早已污名很深的跨國婚姻或文化等,無法跨越認同的界線。跨國婚姻家庭應適當導入「教育元素」,並提升「文化滲入」概念,徹底落實教育政策與各項教育方案,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例如:提供外配婚前教育、婚姻輔導、家庭協助或其它諮商、諮詢等。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必須引導、推廣正向、多元的文化認同,並藉由學校或各級公、私立社福相關單位應持續推廣跨國文化教育的理念、增加家庭教育人員或師資的培育、導入多元族群的課程、教材編寫等,以提升文化共識,例如:目前各大便利商店皆販售以週刊形式發行的跨國新聞報(美國、中國大陸、越南等);文化認同感之提升,相對會帶來更多元的文化資產滲入,而新移民(外藉配偶)的文化是資產而非負擔。 (雲林科技大學兼任心理師 徐學強, ext 2671)
     
框線
框線 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