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ㄞˋ"溝通 |
|
|
|
|
|
|
|
廚房情境一 孩子:"媽咪,我好無聊喔!!" 母親:"我好忙ㄟ,你都沒看到嗎?"
孩子:"…………………………"
|
|
|
|
|
|
|
|
廚房情境二 先生正在客廳裡看電視,在廚房裡忙著煮菜的妻子輕柔地呼喚: "老公,可不可以請你過來幫我一下!!"
……(無聽到任何回應~~) 在鍋爐之間忙得焦頭爛耳的妻子再度提高了聲量,還一連嘗試了兩次, "林先生,快過來幫我一下" …… 仍然都沒有聽到老公的任何回應,此時妻子再也按耐不住性子,火大的大聲叫喚:"林XX,你立刻給我過來!!!!" 話未說完,妻子突然抬起頭,瞥見先生站在廚房門邊,睜眼看著妻子,不知道已經在那站了多久了~~~~
|
|
|
|
|
|
|
|
人際互動對話就像是一段雙人舞蹈,在邀請和回應邀請之間產生無窮盡的變奏。人們都渴望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願意理解與關心他們的感受,因而同理與傾聽在互動關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被重視。人們也往往以為無論是夫妻、親子或朋友之間良好互動關係的關鍵,在於彼此有許多自我揭露,亦即一個人向他人吐露自己內在深處鮮少向人提及的想法與經驗的意願,而另一方亦願意去傾聽。也因而許多人逐漸重視要去傾聽對方,尤其對方在表露心事時。也因此當對方願意表述時,許多人願意撥時間來傾聽。然而,生活中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談話就充斥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占了人際互動間的大部份時間,也往往在不經意間存在著衝突的危機。《關係療癒》一書中指出,關係之中大部分時間交談的內容不外是一些茶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細碎索事,並且有研究針對婚姻與家庭滿意度很高者所進行的觀察發現,互動間談話的主題並非重點,彼此對話的深度、彼此看法是否一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人注意對方的方式。也就是說,無論互動間之一方為了建立連結所發出的邀請多麼尋常無奇,另一方選擇的是接納、抗拒或相應不理,決定了這段關係未來成功與否的基礎。 |
|
|
|
|
|
|
|
接納:意指正面回應他人的邀請。例如一個人說了件好笑的事情,另一人就笑了。或者,一個孩子對母親說:"媽,我好無聊喔!"母親回應說:""我也不喜歡無聊的感覺,我們來想想你能做什麼。"當人們對他人的邀請採取接納的態度,較容易發展出穩定持久的關係。 |
|
|
|
|
|
|
|
抗拒:即以輕蔑、好鬥、抬槓、專橫、愛挑剔、防衛心強等等抗拒的態度,來回應他人的邀請。例如:一方看到疾駛而過的名車幻想自己擁有一台,朋友卻回她一句:"就憑你那點薪水啊?別作夢了!"抗拒的態度通常伴隨著冷嘲熱諷,在一方習慣抗拒的回應下,另一方往往會形成退縮的反應,大幅減少互動邀請的頻率。畢竟誰喜歡被嘲笑或受斥責呢?
|
|
|
|
|
|
|
|
相應不理: 此行為模式通常是不理會對方的邀請,或是一副在忙其他事的樣子。比如剛剛那個看到名貴跑車而發出讚嘆的例子,朋友卻連頭都懶得抬起來;或是可能看一眼後,卻說些毫不相干的話:"現在幾點?" "你有沒有零錢?我有一千元要換成零錢。"此不理會他人的邀請方式非常具破壞性,習慣性的置之不理的態度,容易使彼此充滿敵意和戒心,而嚴重傷害到感情。 |
|
|
|
|
|
|
|
因此在上述三種回應邀請的方式中,可想而知,接納最具正面的效果,此互動方式讓發出邀請的一方知道,我聽到你說的話了;我對你說的話很有興趣;我了解你的想法(或者我想要了解你的想法);我支持你;我願意幫你(不管我做不做得到);我願意陪你(不管我做不做得到);我接受你(雖然我並不能接受你所有的行為)。當我們以接納的態度來回應時,會讓邀請的一方覺得自己不錯,對雙方互動有很滿意,也進而產生更多互動的動機。 |
|
|
|
|
|
|
|
有時在互動之間,或許我們其實真的很愛對方,但有可能因為沒有察覺、因為壓力、或其它因素,無意地運用了抗拒或者是相應不理的回應方式,甚至形成一種習慣,從而造成關係中難以彌補的傷害。因此不妨多做留心觀察,瞭解自己的回應方式,以及它如何在特定的關係中運作,或許我們更可以發現以前從未注意到的溝通機會,養成新習慣,減少無心的傷害,以及促進更多正向的溝通互動關係。「愛」「ㄞˋ」(台語,要)溝通、也「ㄞˋ」用對溝通喔!!(諮商輔導中心輔導老師蔡佩珊, ext 267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