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諮輔專欄 / 清出心理空間-由吃葡萄乾的經驗談起  
框線
框線
 
  圓點
  清出心理空間-由吃葡萄乾的經驗談起
       
     
日前趁著暑假空閒參加正念工作坊,課程中有個練習是吃葡萄乾。經過講師的引導,專注呼吸與靜心之後,內心專注沉靜,感官變得敏銳,放在掌心兩顆很平常的葡萄乾,開始變得不同。我看到它們外表變化豐富的皺摺,細微之處各有不同的質感與光影,葡萄乾特有味道也撲鼻而來;放入口中藉著齒間感受著葡萄乾的彈性,慢慢咀嚼後,葡萄乾的酸甜就在舌頭邊緣逐漸擴散(不多描述免得像美食報導)。這樣奇特的經驗,讓平時習慣邊吃東西邊看資料的我,非常驚訝。原來當我專心的對感知的對象開放時,雖然對象並無多大差異,但我所接收的訊息竟然如此的不同,赫然發現以前自己所覺知的世界,是如何受到自己感知習慣的限制。我的覺知感官本身並沒有差異,因為我不可能在吃葡萄乾練習的幾分鐘間,突然「長出」以前所沒有的感官或知覺能力,主要差別是經驗專注的方式與開放程度的不同。
       
     
當晚回顧這段經驗時,想起多年前參加某校導師輔導研習的一段話,依稀記得演講的教授說:導師繁忙於教學、行政、家庭等事務,就如同一杯八、九分滿的水杯,若能把心理空間清理出來,內心就有空間好好聆聽學生的需求,了解學生的困擾,許多學生輔導工作的困難自然可以處理。直至此時,我才知道這是該教授的珍貴經驗之談,而非僅是因為研習時間太短,而給導師們的口頭鼓勵。實際上我們多數人都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只是心中被太多過去、未來的想法、計畫、判斷與擔憂等所佔據,而缺乏心理空間接收當下正在發生的豐富訊息,以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我們願意清空自己的內在,開放的接納所有當下發生的,以好奇的態度聆聽,專注的感覺學生的感受,很自然地學生「想說」的,我們就有機會聽到,而能了解學生的狀態,不會只聽到我們「想聽」的或預期會發生的。
       
     
或許許多人有類似的經驗,在自己或他人對話時看到互動的雙方雞同鴨講,對話老是無法對焦。說話者所說的一些話,就是無法「真正」被聽到,而聽者認為他「聽到」了,卻以自己而非說者的方式解讀。以前接受諮商督導,於看或聽晤談錄音或錄影時,常會看到自己或同學就是聽不到個案想表達的重點,有時個案主動澄清,訪談者還是忽略個案的訊息,接下來多會看到個案說的話變少、或內容停留在表面,呈現的就如俗話說的:話不投機半句多;或者個案就不斷重複類似的內容,一說再說;如果是一般人際互動,或許反應激烈者就當場吵了起來。反之,當我們能聽到對方真正的感受或訴求,對方的反應往往是:「對對對!就是這樣」,然後頻頻點頭,越說越多。所以,重點在於能「看到」對方在意的期待或需求,看到就有機會尋求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應對;就算無法處理,光是自己在意的能被「看到」,困擾就降低不少;或者當了解到眼前這個人願意、也聽得「懂」我想表達的內容,不會像以前那些人一樣的誤會或曲解我,許多的擔心或防衛就可以稍微放下,對話與協調的空間慢慢就會出現。
       
     
因此,第一步是如何讓自己準備好而能聽到對方所在意的內涵?如果願意的話,先創造一個可以傾聽的環境,先把接下來將面臨的開會、期刊的截稿日或學生是否又想來討價還價的猜測等等佔據心思的擔心或防衛先放下。當然,前提是要能覺察到自己目前的狀態,有時先問一下自己當下的感覺或情緒是否做好準備?再有意識的進行調整,以開放內在的心理空間,準備聆聽、好奇與接納對方陳述的內容。如此之後的互動會比較有機會深入了解對方的看法,進而看到與討論彼此認知與立場的差異,或者對方期待與自己能提供協助的差距,共同尋求可能的解決、面對方式,或其他協助的資源。如果沒聽到對方訴求的重點,後續所有的作為都將錯失方向,努力也會徒勞無功。
       
      在腦神經科學可以找到好的人際互動需要準備的依據。焦慮、急躁、驚嚇及恐懼等負面情緒主要是由較原始的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Amygdala)所掌管,邊緣系統的其中一條迴路,可以讓個體不加思索的迅速啟動戰鬥或逃避的反應,以保護生命安全,但這會讓注意力狹隘的聚焦在此相關的訊息。而處理溝通協調的高階認知功能,則仰賴前額葉大腦皮質,尤其左前額葉活動時,除了會有興奮的感覺之外,還會抑制杏仁核的活性,降低負面情感的產生。是以當情緒高張時,邊緣系統杏仁核過於活化,不容易進行需要高度理智認知的對話,這要等情緒稍微穩定後,大腦皮質才比較容易有運作的空間與機會,理性溝通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當我們面對學生,需要事先穩定自己這個「人」的狀態,之後關照學生這個「人」的現況,最後才去處理他的相關「事務」,此時比較容易進行有效的溝通。
       
      其實捫心自問,有時我們是會怕某些學生來找的,尤其自己越忙,越擔心學生不知會丟出甚麼麻煩,接下來要如何或花多少時間去處理或善後。所以,把自己照顧好,讓當下的身心準備妥適,願意尊重與好奇對方所說的,為什麼他需要如此?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看法?相信對方的所作所為一定有其特殊的緣由或目的,尤其當對方的見解或需求與自己或主流意見差距越大時,這樣的相信與尊重越重要,因為這必然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或條件才能形成,也就越需要我們把心理空間清理出來,去探索與涵容與我們經驗差異如此大的思緒或情感主體,而不輕易地拒絕或排斥他。這不會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習慣的觀點或反應模式,會不斷的干擾我們對他的理解歷程,雖然我們知道理解與接納不代表贊同。
       
      邀請您在每次與學生接觸前五分鐘,先把繁忙的事物暫時放下,深呼吸幾次放鬆身體,把心中有如八、九分滿的水杯,多清出一些空間,讓自己的心理空間恢復到足以承接學生的狀態,開放、接納的聆聽他的想法,允許任何意見的發生,就算你不贊同也願意理解時,自然容易「看到」問題癥結,而有機會研究處理。相信經由這樣的過程,您也會感受到與學生相處的不同經驗,聽到學生豐富的生命故事。就如同我吃葡萄乾的經驗後,更願意開放專注於當下,以迎接生命所呈現的驚喜與禮物。 (諮商輔導中心輔導老師陳瑞金, ext 2671)
       
框線
框線 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