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諮輔專欄 / 期待不是只有失落的份  
框線
框線
 
  圓點
  期待不是只有失落的份
       
     
「溝通」到底是你強迫對方依你的意思,還是你被迫遵循對方的意思,這都不是「溝通」,充其量只是「爭鬥」,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過和家人「溝通」不良的經驗,像是買想新玩具、新漫畫、新電動等……。最後,家人會用強硬的手段,不准你買並且不理會你想買的原因,這也一種「溝通」過程,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失敗的溝通,爾後你想要跟你親密的朋友、情人進行「溝通」時,容易把家人的「溝通」方式套用到對方身上,當你們之間發生了衝突性問題,可能朋友把你的筆記弄丟了、室友習慣半夜大聲看電視或打電動、情人忙著和哥兒們聚會或和姐妹們聊天出遊,把你晾在一旁不理會,而你將心中不滿的問題與對方「溝通」,希望能對方正視問題,依據你的意思去改善,但事後發現對方一成不變?只好「再次溝通」,但心中已存有不悅,經過多次你所謂的「溝通」,最終演變成雙方為了芝麻綠豆小事爭個你死我活。其實,溝通過程中都會期待對方能正視且改進問題,然而經過多次溝通失敗後心中失落感劇增,導致心灰意冷,關閉了「溝通」橋樑,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你與對方「溝通」時有站在對方立場想想嗎?有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意見嗎?還是只是一昧要求對方接受?你和對方到底是在「溝通」還是「爭鬥」。
       
     
那麼為什麼需要「溝通」呢?無非是我們的希望、期待需要自己以外的人來配合或給予,如果我們的需求都能自己滿足或處理,基本上不太需要與人產生連結,因此「關係」是人類生活於這個世界不可避免的存在,只要與人有所連結,「關係」就會產生,既然有了關係,無可避免的就會產生「期待」。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關係越是緊密、親暱,越容易產生期待,比如父母對孩子、伴侶之間等……。很好奇,我們的期待是怎麼產生的呢?我想,大多源自於自己生命歷程中的不足與缺乏吧!因為不足、缺乏,所以想要填補它、想要擁有它,大部份的人多選擇外求,只要對方給你想要的東西符合或滿足你的期待時,你就會覺得愉快、開心;但如果沒有,難過、痛苦的感覺就油然而生了。
       
     
有人說,個人若在生長環境未被滿足的期待、渴望,很容易在戀愛關係中呈現,期能加倍滿足那些未被滿足的。透過兩人關係的互動,你慢慢會發現「我」,開始去認識「我」,想了解「我」,我看到、聽到什麼?為什麼我會這樣解讀?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為什麼我會產生這些感受?對這些感受的感受又是什麼?是什麼樣的規條、信念在影響著我?我內心真正期待、渴望的是……?
       
     
「如果我們對結果的期待是搶在過程之前的話,就會根據結果來界定自己;如果這結果是跟隨在過程之後,我們就可以保持一致,也就擁有如何處理失望感受的主導權。」
       
      當我們想要的不是這個樣子,我們覺得不知所措,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於是我們開始感覺到難過、慌亂、無助。其實,很多人蠻怕面對、處理失望、失落的感覺,怕會被拒絕,不敢主動去要求所需要或想要的,尤其當你預期可能獲得的答案是否定的時候,你便不會開口去要,這個可能是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習到求生存的「規條、信念」。
       
      如果你已經覺察到這個內在過程,請你嘗試著去轉化它,當你主動提出要求或請求的時候,雖然一樣會感到害怕、擔憂,但不管結果是肯定或否定的,你都可以接受你所在的「事實」,到那個時候,你已經可以為「自己」負責了,也可以尊重、接納自己與他人了。
       
      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能相互尊重、接納,不把自己的認知與期待強壓在他人身上,如,你應該要、一定要、必須要怎麼樣……。這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對他人說出我們的需求或要求,而是當你跟對方說出口了之後,如果對方沒有滿足你的需求或達到你的要求請不要感覺到失望而去指責對方,如果對方真的滿足你的需求或達到你的要求請帶著感激的心情由衷謝謝對方。(諮商輔導中心輔導老師張欣雅, ext 2671)
       
框線
框線 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