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破負面情緒的循環 |
|
|
|
|
|
|
|
我們在日常生活面對某個人或某個特定情境時,有時會重複出現負面情緒,例如與家人談到經濟問題,或處理孩子或學生的某個反應,或者與同事或老闆談到工作的某個議題。或許起初互動的目的是想改善甚麼問題,然而往往卻是越談心裡越不舒服,而帶著負面情緒離開現場。
|
|
|
|
|
|
|
|
負面情緒的循環:前述的負面情緒循環可能類似左圖一,當我們認為處在負面情境,產生負面情緒、想法或行為時,雖然我們未覺察到他們,因為這些情緒等較為微細或一閃而過,或者我們覺察到他們已經產生,但是忽略了,或者當下我們不知有其他更好的反應方式,就不加思索的以自動化反應,或以過去習慣的反應方式回應。接下來的發展就可能是對方重複過去類似的負面回應,我們又會再次認為自己處在一種負面情境,而又繼續重複前面的循環。由於類似的輸入自然產出類似的結果,當這樣的狀況是一再的發生時,即表示我們過去的反應方式是不足以處理此情境的,而我們再次以類似的習慣反應去處理時,除非對方主動改變回應方式,否則狀況自然一再循環,日益惡化,可能越吵越兇,或者彼此避而不談而問題持續存在。 |
|
|
|
|
|
|
|
承擔改變的責任:如何能避免這樣的狀況一再發生呢?想要改變這樣的負面循環,首先,我們需要建立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認知是,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為,而非別人的反應。這並非表示對方對形成負向的互動沒有責任,也非表示良好的互動不需要對方的配合,而是當我們期待改變與某人互動的方式時,要由改變自己開始;換言之,依賴對方改變來改善自己的情緒,等於將自己情緒的主控權交到對方手上,但是,對方如果能配合我們的期望,當初的爭執也就不會發生了,不是嗎?所以,為了讓我們能脫離這樣的負面循環,我們需要願意開始不同於以往的觀念與作為,承擔改變的責任,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當我們願意如此承諾時,改變才容易開始,而且已經開始。
|
|
|
|
|
|
|
|
改變首重覺察:我們會一再於此情境出現負面情緒循環,通常顯示我們持續重複不適合的處理方式,也表示對我們而言,此情境是困難的,不管是當下的內在覺察或因應方式。這就凸顯學習情境歷程中的覺察、事後反省檢討與預做因應的重要。覺察的線索可以從肢體動作、生理感官、情緒感覺與想法等著手,如以生氣為例,比較明顯的可以是發現自己雙手抱胸、說話音調提高或音量變大、肌肉緊繃,或感覺胸部有股氣上來,對於對方所說的感到不滿,想要反駁,或者內心甚至口中冒出批評對方的話語等等,都是提醒自己需要留意的警訊,表示自己生氣的情緒已經或即將被引發。這時心中要響起警鈴,告訴自己需要留意與轉變目前的互動模式或心理狀態,以避免過去的負向情緒循環再次發生。另一種覺察線索則是別人的外在反應,通常對方若是情緒高張的狀態,很可能我們也是。 |
|
|
|
|
|
|
|
事前準備與事後檢討:然而,困難的情境僅依靠當下的臨場反應,常力有未逮。重複發生的類似困擾,通常顯示自己在這樣的情境動力下,所謂的「情緒按鈕」左圖二很容易被觸發。如果某情境容易引發我們的情緒,可以思索於該情境下我們對彼此的期待,或者對此事的價值觀或道德觀,以及自己的需要或所在意的部分對情境產生甚麼影響?我們的情緒循環常源自於我們對彼此的期待,以及對於對方反應的詮釋,然而我們對此常未深入思索,所知覺的多是在面對情境時感到不舒服。然而,這些是需要思考才能看到其深層的意涵,進而溯本清源。例如當孩子和我們的互動,以不適合社會規範或我們期待的方式,真實呈現他與權威人士相處的困難時,我們對彼此的期待是甚麼?所引發的不舒服的來源為何?通常他人的不尊重所挑戰的是我們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安全感,身為師長的權威、能力、地位或篤信的信念等可能感受到威脅,然而,這些真的會受到威脅或需要捍衛嗎?如果我們期待他學會尊重別人,我們需要先放下自己的生氣或被威脅感等,而思索我們的回應方式如何能與期待一致,避免再次成為在他生命歷程中「壓迫」他的權威人士?不管是思考對彼此的期待、調整自己過去習慣而能與期待一致的互動方式、對方依然故我時的因應心態與方法等等,都需要許多準備與練習,而這需由檢討過去的因應經驗而累積與改進,並非一蹴可即。相對的,對方的成長與改變也是。 |
|
|
|
|
|
|
|
負面回應的情緒跳脫:所以,就算在互動當下保持覺察,也做了審慎的回應,常常對方仍出現負面的反應,例如孩子的反應與我們期待的落差。有時這源自我們忽略自己的期待與對方目前狀態之間差距的成因,包括期待是否合理?甚至自己為達成此期待的作法是否成了阻礙的因素?我們需要先看到造成負向循環的脈絡因素,才有機會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期待與作法。然而,不管對於負面的回應能否自我提醒,檢討後是否能做都盡力做了?我們還是可以提醒自己跳出負面的情緒,自我照顧。如果負面情緒持續過久,或許可以自問,維持這樣的負面情緒想要或可以獲得甚麼?以至於自己選擇維持它。或者自問:是甚麼讓自己需要或認為別人都應給自己正面的回應?或者就暫時打斷,做些會讓自己開心的事。 |
|
|
|
|
|
|
|
本文藉由圖表簡單呈現打破負面情緒循環的方式,圖中每個步驟都有複雜內涵是本文難以述及的,謹期待這樣過於簡化的思考架構,能拋磚引玉,提供大家思考打破負面情緒循環的方向與機會。 (陳瑞金, ext 2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