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諮輔專欄 / 關於「做決定」這件事  
框線
框線
 
  圓點
  關於「做決定」這件事
       
     
學期中有個主動來談的大三生小明,看到同學都在準備補習考研究所,小明覺得很徬徨、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升學?還是就業?以前總是被父母決定、被考試分數決定,從沒想過自己現在讀的科系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想要的,現在想趕快做一個最好/正確的生涯決定,擔心快畢業了怎麼辦?
       
     
諮商師直覺的疑惑是:什麼是最好/正確的決定?是否存在著「最好/正確的」的決定?要怎麼一次就做最好/最正確的決定?出有沒有人能保證這個就是「最好/正確的」?又,對誰來說算「最好/正確的」?諮商師詢問小明「你覺得什麼是最好/正確的決定?」繞了一圈,問題繞回小明身上,小明疑惑的看著諮商師(心理OS:我就是不知道才來找你?你問我,我問誰?),沈默了一會兒還是打起勇氣說:現在大學是基本學歷,有念研究所未來發展比較好,但是我不想念本科系,想要轉報考商管學系的研究所,但沒基礎怕會考不上,也想說先出去工作磨練一下,到業界累積經驗,另方面也想考公職有穩定收入…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不管做什麼決定,心理總是覺得慌…
       
     
小明開始面對自己的困擾 & 思索著,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協助小明做出抉擇呢? 人生,在不斷的決定中度過,從小時候的「抓周」,長大時「找對象」、「婚姻大事」,從「讀哪間學校」、「念什麼科系」,到「找工作」,甚至從最小的每天要穿什麼衣服出門、餐後飲料要喝咖啡還是紅茶,我們每天都在不斷的「做決定」。有些決定無傷大雅,有些決定卻可能因此會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既然「做決定」這件事是我們生活中無法避免的,那就讓我們就陪學生一起好好面對吧! 面對生涯的十字路口,要做一個決定真的很不容易,更何況要做出「最好/最正確的」決定!通常必須經過三個關卡:首先要向內看、向外看,加上勇氣與承諾,才能做成一個讓人「暫時心安的最好決定」。讓我們來看看這三張關卡要怎麼過吧!
       
     
一、向內看(所謂知己)--就是先幫助學生釐清自己的:興趣(喜歡做什麼)、能力(能做什麼)、人格特質(適合做什麼)、價值觀(看重的是什麼)。
二、向外看(所謂知彼),就是對外在現實世界的了解,關心社會的脈動,關心環境中的變化與發展,如對教育科系或職業知識的掌握。
三、有了內外的基礎(知己知彼),還需要勇氣來做決定,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一旦「決定」則代表著「承諾與責任」,也就是必須認真為我們的生涯目標而努力,全然的付出∼全然的承擔責任。
       
      從陪伴小明探索自我&做生涯決定的過程中,小明漸漸釐清自己較喜歡商管與人資的學術領域(興趣),但並未接受過相關課程的學習(能力),小明能表達自己並善於與人互動、有耐心、EQ高、有領導力(人格特質),重視不斷的自我成長與責任感(價值觀);向外看部分則透過不斷收集了相關系所資料&評估大學畢業後可能就業的若干工作為何,充分整理與討論&在知己知彼之後,小明決定往人資的領域邁進,但能力不足則需要再趕緊加把勁∼  
       
      做了這個決定後,小明開始旁聽校內外相關課程,也開始擬定計畫準備相關考科並全力以赴準備考試,說也奇怪,小明忙碌於原課業的要求&人資新領域的生澀,但,心理卻是著實的踏實多了,也較能面對選擇之後的成功與不成功的各種可能性…只因為,決定與承擔讓自己接受現實的歷練,而人生,永遠有調整的機會,努力準備之餘,其他的,就不用太費心焦慮了。
       
      如果我們的學生未來能做有興趣、有能力、有收入,又覺得很有意義與價值的工作,那不是太棒了嗎?只是在這之前,是需要多少的投入與努力阿;上述的三個關卡中還包含了許多小關卡,似乎,真的沒那麼簡單,但是,如果還沒做成決定之前先選擇棄械逃亡、放棄了,或是覺得無法承擔後果遲遲無法做決定,也會錯過最佳的生涯決定點與時機!小心,別讓害怕做決定或不想做決定,一不小心就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決定!
       
      陪伴學生練習做選擇,勇敢「做決定」,有客觀的評估,認真的投入與參與,勇於負責與承擔,熟練後,決策品質才會愈來愈精確,相信學生在做決定中逐漸累積自信,不管最後走到哪裡,都會對自己滿意,未來也較不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喔。
       
      末了,我還在想,到底有沒有「最正確/最好」的決定?我認為,只有目前最適合的決定,好像沒有「最正確/最好」的決定,那,你認為呢?
(諮商輔導中心 杜育真老師, ext 2671)
       
     
框線
框線 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