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別讓毒品入侵你的生活 |
|
|
|
|
|
|
|
劉德華因「桃姐」一戲榮獲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而他先前曾在爾冬陞導演所拍的「門徒」中,卻飾演表面是一家電器行的老闆,暗中卻是自滇緬金三角私運毒品入香港的大毒梟,與飾演警察臥底查案的吳彥祖有精采的對手戲。貫穿整場戲的靈魂台詞「到底是毒品可怕?還是空虛可怕?」。在導演眼中這片關於毒品的真相,吸毒是表象,真正問題在於空虛;就是人生沒有目標、生活沒有重心,才會被毒品給吸引,但每個空虛的人都會向毒品靠攏嗎? |
|
|
|
|
|
|
|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物質濫用的問題,台灣也不例外。台灣人犯中有高達7成以上是因毒品衍生的燒殺搶奪與吸食販賣而入獄監禁。所有犯罪類質中,毒品犯是再犯率最高的一群。為什麼毒品這麼難戒?在電視新聞報導或報紙社會版中每天總是有人因為要籌吸毒的錢而去偷去搶,主要是許多毒品與大腦中的酬賞中樞做強力的連結,只要來一管毒品,沒有什麼事情帶給的快樂更甚於此,但最麻煩的是這連結一旦建立,任何有關毒品相關的刺激,深刻印在大腦記憶中,難以磨滅。「一日吸毒,終身戒毒」,這也是為什麼毒品吸食一旦上癮,想戒毒卻要窮極一輩子的生命與資源,都在與毒品帶來的誘惑搏鬥。吸毒者的人生到最後,妻離子散、親友避逃、家徒四壁,最後除了老貧病外,是一無所有。也就是因為毒品上癮後不是你玩毒品,而是由毒品來玩你;由原先的追求感官生理刺激、求爽、求High,變到後來無毒品可用而不堪折磨與痛苦,花費心神氣力在追求毒品來源;所以最初接觸毒品是在追求快感,但上癮後用毒品卻是在避免痛苦。 |
|
|
|
|
|
|
|
而現在許多吸毒者不是我們過去所認為的社會邊緣人,有的是衣裝筆挺的白領階級,有的是尚未進入社會求職的未成年學生。這些人不是每天與毒品為伍,而是在週末假日在PUB、舞廳、KTV包廂中,拿出來炒氣氛、追求特別的感官刺激。而流傳在吸毒者手中的,不是海洛因與安非他命這類老式毒品,而是搖頭丸、K他命等俱樂部藥物。許多在學大學生,因為一時的好奇而接觸,認為這沒甚麼,數百元就可購買到,不至於因此去犯罪謀財,偶爾用用不會上癮,更對毒品放鬆戒心。專家學者針對青少年特質發展出毒品理論:如「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到有許多初次用毒的青少年多因朋友勸誘與好奇心驅使,在群體中一起吸食。如「偏差行為理論」則認為青少年用菸酒或毒品將增強他們在同儕中的影響力,使其看起來很酷、敢冒險,且這些濫用物質的偏差行為可做為在現實生活中處理失敗經驗、無聊、被拒絕、低自尊、缺乏成就的轉移。另一則是「門檻假說」,認為吸毒是漸進式的,青少年先使用菸酒這類合法物質,再接觸搖頭丸、K他命等軟性毒品,之後生活愈見複雜則演變成海洛因等高成癮物質的濫用。
|
|
|
|
|
|
|
|
上面的學說理論畢竟不能解釋所有濫用毒品者的狀態。你會想要日後變成監獄出入頻繁的牢友嗎?你會想日後變成家財散盡妻離子散的街友嗎?你會想變成沉溺於這些物質最後變成身心敗壞屢屢出入醫院的醫友嗎?也許你認為自己只是偶爾碰碰這些東西,也沒甚麼大不了。但生命的價值與光明前途你想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是交給毒品來決定。實際上只要碰了毒品,沒人可以對成癮免疫,遠離毒品的侵害與干擾最好的方式就是慎選朋友、堅定拒絕、戒除菸酒,找到自己生活活力與重心,千萬別輕忽毒品帶來的後患。對了,我忘了告訴你,上面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你可能還是覺得這沒甚麼,那再提供給你一些資訊,如果你認為大學學歷對你還重要的話,重視一下吧。臨床科學研究顯示: |
|
|
|
|
|
|
|
1. 搖頭丸使用三週的人,大腦產生長遠的、永久性的影響,帶來學習和記憶的問題。臨床科學研究顯示猴子服用搖頭丸四天,過四周後檢查腦組織已經嚴重破壞,經過七年後,雖能恢復,但是已經無法像原來一樣。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用過搖頭丸的人,其大腦可供使用的區域也縮減;意即你比起自己以前的能力變差了。
2. 僅僅使用安非他命十天,對大腦的影響可以長達一年之久。這些大腦的改變也會引發社會情緒行為的改變,例如攻擊性,感覺孤獨,憂鬱。有些人濫用後卻誘發幻覺與被害妄想,長期需精神科藥物治療。 |
|
|
|
|
|
|
|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對毒品造成危害有更深刻的警惕。如果你已用過毒品,現在你要做的是「別再用毒品了,讓你的大腦慢慢恢復,別折磨它了!」、「有必要的話,讓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進入你的生活協助你吧!」。(諮商輔導中心諮商 李培壅臨床心理師 , ext 267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