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的情緒 |
|
|
|
|
|
|
|
不是太過嚴厲,但也不是過度溺愛的教育態度似乎是一般父母親所認為的理想狀況。然而,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件還是會讓我們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產生情緒的起伏。身為父母親想讓孩子在某一個規範內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當自己的小孩表現未符合自己的想法時,為何我們就會生氣呢?簡單來說生氣是一種情緒,而情緒來自於思考的內容,而思考的的內容則來自信念。所以,為何會生氣便是去了解為-何-會-生-氣。真的去想去思考,而不是氣過就算了。 |
|
|
|
|
|
|
|
生氣其實是一種反射。外在事物衝擊到自己內心的弱點所產生的防衛機制底下的反射表現。透過憤怒,雖說有其針對目地,但卻也更加堅固自己對該事件的心理防禦機制。一個人為何會對這件事感到生氣?對另一個人就不會呢? 顯然事件本身不是主要因素。 |
|
|
|
|
|
|
|
可以這麼說,它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在自身,或者說是一種投射。我們為了不讓自己因外在刺激所引發的焦慮變得失控,所以會想控制或規範小孩在某一種範圍。但是小孩若不聽或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那麼範圍的防線崩潰了,也就控制不住情緒了。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看:不同的父母親面對小孩同樣的行為也不一定反應都一樣。那這不一樣的反應是如何產生的呢?面對同樣的情境或刺激何謂產生不一樣的反應?生氣或高興?其實這是因為想法不同、信念也不同的關係。
|
|
|
|
|
|
|
|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相同的一件事,在不同信念的詮釋下將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只是這個「詮釋」或者說「理解的過程」發生地如此之快,已經使得它成為一種慣性的反射動作。而這種狀況便是所謂「沒有覺察」。若是我們能夠這樣解析自己生氣的過程就可以稱為覺察或是發掘自己信念的過程。 |
|
|
|
|
|
|
|
再者,生氣與憤怒的情緒反應往往代表著我們在隱藏或是逃避某些事。習慣利用這樣的生氣或是憤怒情緒來處理問題,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讓自己好過一些,但事實上卻會讓自己的成長停滯不前,無法學習到新的處理方式或反應方式。父母親的介入行為或規範對方(小孩)確實可以達到一種自我保護的作用。它能夠保護父母親的自我免於繼續承受焦慮而崩潰,可說是一種防衛機轉或防衛機制。但是,當這個保護的作用失效時就會引發更強烈的情緒。所以,我們若可以去覺察生氣事件其背後的(限制性)信念是如何產生的,以致才需要啟動這樣的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那麼便能夠改變自己的反應慣性。 |
|
|
|
|
|
|
|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期待自己的行為要符合所謂的「期許」,或許是他人的也或許是對自己的期許,所以自然會將不好的事或痛苦的事「壓抑」下來,而這些事情並未消失,但是我們逐漸不想再去碰觸他們,甚至當別人觸及時都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就某種層面而言,我們甚至會建立心防加以防堵。而生氣的情緒反應,其實也是由此而生。我們或許壓抑自己的本能而學會了照著期待走,因為照著自己的期待或是別人的期待走在當時的狀況是有好處的。比如說:你本能地有想闖蕩社會的衝動,但是因著他人或是自己的的因素而找一個穩定工作。這個因素就是你的信念,而壓抑代表的是這個過程,被壓抑的本能不能實現而改以另一種代替。而現今若有人展現出者這個本能或行為就會引發你的焦慮。這個焦慮便是當時自己若沒照著自己或他人期待的路走所可能引發的感受。我們會自然地想避免這種感受再被喚起。 |
|
|
|
|
|
|
|
此外,夫妻在進行定期檢查的地點,最好選在外面的餐廳。因為地點若是在家裡的話,很容易被其他家務事或小孩所干擾。如果小孩還小而地點只能選在家裡的話,盡可能地減少另一伴在家務上的負荷量,像是利用外送餐點並在小孩就寢後,夫妻兩個人再做充份的溝通、討論。 |
|
|
|
|
|
|
|
然而,若將這個刺激(小孩不聽話)作為一個轉機,那麼你便能越過它而返樸歸真(跟隨衝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刺激來憶起真正的自己,同時也體驗了限制性信念所帶來的豐富經驗。然後,你會感謝他(小孩)給了你第二種的生命或生活模式。所以小孩的不聽話或是反抗並非全是令人感到痛苦與不堪!其實,賽斯就曾表示經歷痛苦是不必要的,學習與成長也不一定要涉及痛苦。因此,從某一種角度我們也可以說痛苦是一種幻相,它是讓自我去體驗喜悅的方式之一。只要找到那個背後的限制性信念,並肯定它帶來的經驗,然後越過那個執著或者說改變那個限制性信念,那麼我們就會更完整,更是自己了! |
|
|
|
|
|
|
|
如果能增加小孩留在客廳、餐廳的時間,而父母也有心經營的話,可以將客廳與餐廳等公共空間營造成家庭和樂的場所。所以在規畫家中空間時,可以在確保有書房的空間之後,若有多餘的房間,才去考慮小孩的房間,這樣是較妥當的作法。 |
|
|
|
|
|
|
|
綜合論之,筆者相信:倘若能善用”工作”以外的時間,播出一些下班時間來用心經營家庭生活,從根本的生活習性漸漸地改善,這將使我們的家庭更加有韌性地去迎接種種的生活壓力與衝突;也能拉近家人彼此間的關係,那麼”擁有幸福和樂的家”這美好願景,不遠了。 |
|
|
|
|
|
|
|
參考資料: |
|
|
|
OFF學─會玩,才會成功。大前研一著,陳柏誠譯。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2006年4月。 |
|
|
|
(諮商輔導中心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劉蕙菁, ext 2673)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