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靠近你的夢 |
|
|
|
|
|
|
|
你前一晚有做夢嗎?還記不記得夢到什麼?我們都會做夢,只是醒來後不見得有印象。從古到今,人們對夢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有些認為是靈魂出竅,有些認為是一種神諭,讓夢顯得隱晦、難以接近。直到百年前佛洛伊德提出夢的解析,許多人開始據此找尋夢中出現的象徵意義。坊間也有不少解夢書提供參考與對照,例如蛇有性的意涵,往下走的樓梯代表通往潛意識等。更多夢的研究自此開啟,而神經心理學的發展讓我們了解到,夢隱含了許多情緒,發生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是在整理我們日間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真有道理。 |
|
|
|
|
|
|
|
除了傳統的精神分析善於運用夢來協助人們探索自己,其他理論也有不同看待夢的方式。例如阿德勒認為夢的作用是處理清醒生活中未能解決的事;榮格認為夢是心理不斷自我調節以達到心靈平衡狀態的歷程;波爾斯則認為夢是通往整合的捷徑,唯有做夢的當事人才能體會與闡述其意涵,而非任由外界的專家學者來詮釋。西爾提出「認知-經驗」模式,可以分三階段引導做夢的當事人來了解夢:先檢視各個夢境片段、再次經驗夢中的想法與情緒,然後由治療師與當事人共同建構對夢境的了解,最後根據前兩階段所得,思考如何改變清醒時的生活。
|
|
|
|
|
|
|
|
心理學家戴蘭妮則發展出一種新的「孵夢」方法,讓人以自助的方式處理自己的夢,並藉此了解自我、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1.選擇適當的夜晚,不要太疲倦,花十到二十分鐘孵夢。2.回想當天的思緒和感受。3.寫下問題的不同面向,例如原因、有何解決方式等等。4.寫下一句對夢的請求,像是「請給我下次作畫的靈感」、「我可以做什麼來改善夫妻關係?」等。5.專注於你的請求,心裡一再重複,直到睡著為止。6.入睡。7.不論是在半夜或早晨醒來,立刻記錄夢的內容。8.嘗試了解夢中的訊息。如果不記得夢的話,隔夜再試一次。孵夢是非常有用的技巧,尤其對創造或解決問題特別有幫助,因為我們有機會參與做夢過程的創造力。 |
|
|
|
|
|
|
|
而當我們夢見已故的親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除了「托夢」這種立場,也有關於喪慟夢的不同看法。悲傷治療大師華爾頓認為,夢見逝者通常與哀悼的過程同步,也常反映出卡住、無法順利進行的哀悼任務。他強調必須要付出心血努力完成四個任務,才能完全經歷失落適應的過程。第一個任務是接受失落的事實,第二個任務是經驗悲傷的痛苦,第三個任務是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第四個任務是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上。這很類似聖嚴法師所說的「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當喪親者夢見逝者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夢境中,醒來才驚覺逝者永不再返,這樣的夢多半是第一個哀悼任務不全的表徵。當夢協助喪親者整合混亂的情感時,便進行至第二個任務。喪親者經歷第三個任務時,會夢見逝者回來,針對生活難題提出忠告或指引,協助喪親者減低焦慮,找到解決之道。第四個任務是關於後續的生活,夢中情景則是協助喪親者找到新的連結方式。
|
|
|
|
|
|
|
|
悲傷輔導工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說明如何靠夢療癒喪慟:首先必須從記錄喪慟夢開始。如果記錄完仍沒有特別聯想到這些夢代表的意涵,可以找一個信任的對象,以開放的心分享與敘說,去探索與詮釋夢的意義。若是要自己探索,可以依靠直覺或嘗試分析。在理解夢的內容以後,不妨給夢一個大主題和一些小標題來提示重點,然後進行創作,以詩或畫的形式賦予夢更多意義。如此一來,夢所帶來的豐富內涵便會浮現,讓我們再次理解自我內在的心理狀態。有了這些探索與了解,我們可以將這些頓悟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例如,你知道自己過去對逝者有諸多埋怨、不滿,或有太多的歉疚、遺憾,可以思索在逝者已離去的情況下,撫慰生命的缺憾,或完成尚未完成的表達。這些可以透過專業的協助或自行閱讀書籍來進行。
|
|
|
|
|
|
|
|
夢每天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些人認為毫無意義,有些人加以運用。本文中簡單摘述一些學派關於夢的看法,並舉出幾個讓我們靠近夢的方式,如果您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參閱以下書籍:
|
|
|
|
|
|
|
|
1. 超凡之夢,易之新譯,心靈工坊出版
|
|
|
|
|
|
|
|
2. 喪慟夢,蘇絢慧著,張老師文化出版
|
|
|
|
|
|
|
|
(諮輔導中心徐佩鈴心理師, ext 2671)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