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諮輔專欄(看電影學心理學) / 「羅生門」-你該相信誰說的?  
框線
框線
 
  圓點   「羅生門」-你該相信誰說的?
       
     

也許有人曾看過「羅生門」這個名詞,卻不解其意;或知其意,卻不知其出處。「羅生門」原本是日本被譽為「鬼才」的名作家芥川龍之介(1892∼1967)的一部小說書名,後來經日本的大導演黑澤明揉合<羅生門>與芥川龍之介的另一部小說<竹林中>的片段情節拍成同名電影「羅生門」,因拍片手法高超而轟動國際。不論是芥川龍之介的小說或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刻畫人性入微,直叫人擊掌稱歎!

       
     

電影「羅生門」內容敘述古日本某個盜匪橫行、民不聊生的戰亂時代,一對在路上行走的夫妻遇上一個強盜,妻子被盜匪劫色、丈夫被殺的簡單情節。但是,在一個樵夫發現屍體報官處理後,強盜、妻子、甚至被殺的丈夫亡魂所招供出來的凶手與經過卻有頗大的出入:強盜與妻子均自稱是凶手,亡魂則說是自殺的,三個人均美化了自己的表現而對自己的醜陋面避而不談,且將責任歸咎於他人。真相到最後是經由樵夫私底下忍不住跳出來講述,才讓觀者恍然大悟。只不過,就連樵夫的說法也有些避重就輕,不禁讓人對人性起了懷疑。因為電影太有名了,這個名詞後來就被用來指稱在一個事件中,幾個相關的當事人各說各話,且都信誓旦旦自己說的是實話,讓外界看得「霧煞煞」,不知到底該採信誰的說法。

       
      類似情況,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上演嗎?例如:重大的經濟犯債留台灣、「錢」進國外,卻還隔海喊冤:政府對他政治迫害,害他有家歸不得!或者,自己身邊的朋友吵架,都指責對方的不對,讓你左右為難、莫衷一是。不過,再深入分析,你會發現這種「羅生門」的現象其實都有一個共通點:每個人的說法都對自己有利,而且都對自己的說法深信不疑,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有錯或承認自己說謊!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稱為「自助偏誤(self-serving biases)」,也就是說當解釋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會傾向寬宏大量。例如:別人闖紅燈是「缺乏公德心、不守法」,自己闖紅燈是「在趕時間」!考試沒考好,是「老師太“機車”,題目出太難!」,絕對不是自己不用功或沒讀懂!這樣的人性古今中外皆然,也難怪至聖先師孔子要呼籲天下眾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了!
       
      (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張慈芬)
     
       
框線
框線 框線